最新消息
第七場全球教育史對話已於2024年11月21日舉行。該場對話我們邀請了兩位分別來自澳洲及奧地利的學者。悉尼大學歷史與課程學系主任Tim Allender 教授探討了殖民時期的印度,講者使用大量歷史資料的照片來討論傳教士在女子教育方面的工作。維也納大學比較與國際教育學系 Barbara Schulte 教授則從差異化的概念角度探討中國職業教育發展。這些講座展示了教育史作為創新研究領域的蓬勃發展。(2024年11月26日)
如何在香港尋找教席?如何應對內地的教師公開招聘?如何成為大學的研究助理?如何申請入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教育博士或哲學博士?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關心學生的未來,並舉行了四場分享講座。這些講座提供了針對上述問題的實際指導,並探討有關學生畢業後發展的不同問題。大學的專業導師提供有關教育文憑和博士課程的最新資訊,包括申請程序及要求。此外,近年的畢業生亦分享了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及成功關鍵。(2024年11月15日)
第六場全球教育史對話於2024年10月21日舉行,讓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的學員有機會與兩位優秀學者進行交流。是次主題為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教育改革。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劉蔚之教授對約翰.杜威提出以孩童為中心教學法對中國有強大影響的觀點作質疑。相反,她主張進步主義教育中的社會效益對中國的影響更深遠且長久。來自德國哥根廷大學的Henrike Rudolph博士則探討了中國改革者如何提倡德國模式的職業教育觀念。她亦強調職業培訓對當前德國和中國的重要性。(2024年10月31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迎來第三屆學生。由課程主任Klaus Dittrich博士主持的課程迎新活動於 2024年9月2日舉行。2024-2025學年總計有58位學生加入了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今年將有更多選修科目供學生作選擇、有更豐富的專業發展工作坊和校友分享活動,以及有來自世界各地學者主講的全球教育史對話系列。(2024年9月30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Klaus Dittrich 博士亦於2024年8月27至30日參加在尼科西亞賽浦路斯大學舉行的歐洲教育研究會議(ECER)。在是次會議中,他繼續擔任第17個網絡 —"教育史”—的共同召集人之一。他的報告涉及巴黎國際大會,這個大會由來自四種不同語言國家的專家於1900年在巴黎世博會上組織一系列創新和具實驗性的講座。它是當時國際合作在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成就。(2024年9月6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Klaus Dittrich博士與博士後研究員王萌博士於2024年8月18至21日參加在巴西納塔爾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舉行的International Standing Conference for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SCHE) 45: (De)colonial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Histories of Education。兩位均於會上發表三個演說。Klaus Dittrich博士於會上發表有關十九世紀世界博覽會上教育知識誇國流通,該研究內容是他即將完成的書稿的一部分。王萌博士則分享了她在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殖民時期的香港對女子教育的新見解。(2024年9月5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Klaus Dittrich 博士於2024年7月28日至8月1日首次參加由印尼艾爾朗加大學舉辦的國際亞洲學者研究大會(ICAS 13)。他於會上發表題為「重新審視日本教育化:1868-1890年三種教育語言的對峙」的論文。這篇論文重新審視了明治初期日本新教育體系的制度化過程,特別關注日本從歐美背景中採用的不同教育模式或「語言」。 (2024年8月7 日)
香港教育大學於2024年7月9至12日期間舉辦了「國際研究生學術會議暨暑期學校」,今年的主題為「創新與可持續性:塑造教育與全球未來」。這是一個定期在香港教育大學校園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旨在為教育、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領域的研究生提供交流和發表研究成果的機會。今年,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的兩名優秀學生參加了是次會議。他們有機會於會上發表研究成果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進行交流。 (2024年7月17日)
王萌博士,身兼博士後研究員及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教學團隊成員,開展一項與她任教課程相關的創新電影項目。學生們受到鼓勵,作出反思並錄製個人的學業旅程。他們的作品在學術和藝術上都非常出色。為了完成這項目,於2024年5月24日舉行了一場電影研討會「日常生活剪影:空間、遷徙和家居建構」。會上大家都十分投入欣賞那些電影作品。香港大學美國研究專業Stacilee Ford教授受邀參與電影研討會並與學生展開交流。(2024年7月11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Klaus Dittrich 博士於2024年6月20日參加了由捷克國家教育學博物館與J. A. Comenius圖書館主辦,於布拉格舉行的國際會議「學校或研習旅行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教學知識、課程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轉變」。會議主題與Klaus Dittrich 博士的研究有密切相關。他就十九世紀中一位法國教育學者所提出的前瞻性教育概念發表論文。儘管這位歷史人物並不為人所知,但他提出的理念與現今的發展仍息息相關。(2024年7月8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的學生選擇以獨立研究計劃取代兩門科目,並於 2024 年 5 月 16 日展示了他們的研究結果。演講涵蓋了關於全球教育史不同維度的廣泛主題:滿族皇帝的書房、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女童教育的影響、1920年代初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先鋒角色、職業生涯與中國現代女孩、佛教尼姑的訓練、跨太平洋發行小説《湯姆叔叔的小屋》、九龍寨城打擊毒品氾濫、新加坡的教育和國家建設、「高考」的過去與現在、教科文組織的性教育方針,以及商業教育的可持續性理念。(2024年5月20日)
第五場全球教育史對話於 2024 年 4 月 10 日舉行,討論了學校教育的實質問題。來自瑞士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Northwestern Switzerland和Schwyz University of Teacher Education的 Frederik Herman 博士介紹了理解教育物品的理論框架,並提供了關於學校課桌、建築和教室傳記的實證案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李林教授介紹了他目前正在進行的關於黑板歷史的研究計劃。討論強調,即使在今天,在遙距學習和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學生向老師學習時課堂內設置的材料環境仍然很重要。(2024年4月15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致力於將教育史領域的頂尖學者引入香港教育大學校園。丹麥Aalborg University 的Christian Ydesen教授在參加第四場全球教育史對話後,於2024年3月1日再次發表演講。Ydesen教授介紹了他在2023年與Maren Elfert合著的書《全球教育治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歷史與當代糾葛》。演講討論了國際組織在制定教育政策方面的角色,並強調歷史對於理解當今教育的重要性。(2024年3月7日)
王萌博士,身兼博士後研究員及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教學團隊成員,最近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香港兒童的空間與日常——戰間期》。該作品將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香港教育的不同面向編織在一起,例如學校衛生、職業教育和女童軍運動。為了慶祝這項成就,2024年2月29日舉辦了新書發表會,在眾多同事及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的學生面前,王萌博士發表了一場鼓舞人心的演講,深刻地介紹這本專著的主要論點。(2024年3月6日)
第四場全球教育史對話在2024年2月28日舉行。來自丹麥Aalborg University的Christian Ydesen教授概述了他對教育治理綜合體的概念。杭州師範大學的趙偉黎教授探討1990年代以來中國的課程改革。演講展示了自二十世紀以來國際組織如何共同塑造教育。會談也重點討論了中國等國家如何在與全球發展的對話中改革其教育體系。第二天,Ydesen教授和趙教授與 MAGHE 學生進行了討論和對話。(2024年3月4日)
王萌博士,身兼博士後研究員及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教學團隊的成員,最近在期刊《教育史季刊》(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發表了她的文章——〈期刊界的「新女性」:描繪香港聖士提反女書院的作用(1921-1941 年)〉。這篇文章展示了該所香港女子學校在二十世紀初如何促進對中國女性的新理解。此外,該篇論文亦於王萌博士在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中任教的「性別與教育史」科目裡被引用。(2024年1月30日)
第三次全球教育史對話於2023年11月15日舉行,來自中國廈門大學的周穎博士及德國萊比錫大學的Thorben Pelzer博士到訪本校,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並與同事和學生進行討論。兩位學者都發表了關於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思想在民國時期中國的接受情況的前沿論文。周博士專注於公民教育,而Pelzer博士則展示了杜威的方法如何在中國工程師的培訓中發揮關鍵作用。(2023年11月24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邁入第二年!新生們在課程主任Klaus Dittrich博士於 2023年8月22日主持的迎新活動中首次見面。2023-2024學年總計有52位學生註冊了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將近25%。新生們十分期待由教員講授的精彩課程,他們亦將受益於量身打造的專業發展工作坊以及客座講師到訪的研討會系列。(2023年8月29日)
教育史是一門具制度化和國際化的學科領域。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的教師為這個學術界作出了貢獻。 Klaus Dittrich博士最近被任命為《教育史》(Histoire de l'éducation)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該期刊是法語國家教育史領域的主要刊物。Klaus Dittrich博士目前還擔任了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Palgrave Macmillan)全球教育史叢書的聯合編輯,任期為四年。 此外,他還參與了歐洲教育研究協會 (EERA) 第 17 個網路―“教育史”―聯合召集人的工作,該網路每年在歐洲教育研究會議(ECER)上舉行會議。 (2023 年 8 月 1 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Klaus Dittrich博士與來自柏林的Dolf-Alexander Neuhaus博士合作出版了《教育史》雜誌的特刊。 該刊的最新一期匯集了八位頂尖學者,他們探討了韓國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教育熱」現象。 這些文章解構了韓國社會對教育“狂熱”的刻板印象, 揭示了儒家思想、外國傳教士、日本殖民主義、發展性國家政策、民主化等各種因素如何不斷重塑教育在現代韓國社會中的角色。 (2023 年 7 月 31 日)
Klaus Dittrich 博士和王萌博士於2023年7月18日至21日參加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International Standing Conference for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SCE44),是次會議是教育史方面重要的年度會議。Klaus Dittrich 博士於會上發表題為「1870年代至1910年代教育化被視為補足工具:日本的工業學校與全球經濟競賽」。王萌博士則發表了三篇有關香港戰爭時期的論文,分別為「花園城市:城市形態、殖民地家庭生活和兒童遊戲空間」、「兒童醫療保健:學校衛生部門」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公共衛生運動」。(2023年7月24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Klaus Dittrich 博士於2023年6月29日至7月1日期間參加了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七屆歐洲全球及世界史大會。於會中,他發表一篇名為「十九世紀中歐洲的國際中學」的論文。國際教育一般被視為二十世紀的產物,而這篇論文聚焦在1860年代對於國際教育的激烈辯論,這些辯論至今仍未得到充份研究和關注。在這些辯論的影響下,第一批國際學校在巴黎、倫敦和德國波恩市設立。(2023年7月5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可以選擇修讀專題研習課取替兩門選修課。第一屆共有十名學生選修了專題研習。今年5月16日,他們向教授們和同學們報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每位報告學生有20分鐘報告論文內容及 10分鐘回應提問。學生們的研究題目涉及教育史上一系列的議題,從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女性傳教士辦大學到蘇聯的國際寄宿學校等等。(2023年5月19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 於4 月19日舉辦第二場「全球教育史對話」系列講座。這次講座主題為 “東亞教育及性別史"。藍雲博士 (港大) 以「通商口岸:家庭作為中國女性的知識」為題,探討她近期發表的作品:現代中國家庭的興起---以天津為例。朱益宜教授(浸大)則介紹自1925年以來美國天主教修女創立的瑪利諾修道院學校的歷史。在論討環節中,講者和學生一致認為「我們需要創造和探索一個全新中國的婦女史和文化理論,而不是將現代的西方理論應用在中國上。」(2023年4月24日)
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課程推出「全球教育史對話」系列講座。講座系列每學期會至少舉辦兩次,並邀請知名學者到教大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第一場研討會已於2023年3月8日舉行,當中討論了東亞國際教育的歷史和現況。許順利教授和吳文曦女士(中大)介紹了國際學校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長期發展軌跡,而李嘉鈴博士(浸大)則著重介紹二十世紀初上海市議會的學校。 (2023 年 3 月 13 日)
王萌博士於2022年末加入全球教育史文學碩士的教學團隊。王博士於2021年獲悉尼大學博士學位。她從性別觀點出發研究教育史。目前正在寫她的第一本專著《Space and Everyday Lives of Children in Hong Kong: The Interwar Period》。此外,王博士亦開展了一個關於民國時期的中國女大學生的項目。(2023年1月31日)
課程資料
課程編號:A1M106
修讀模式:全日制,為期一年
課程主任:Dr Klaus DITTRICH (kdittrich@eduhk.hk)
課程查詢:(852) 2948 8647 / maghe@eduhk.hk
Disclaimer: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correct. Changes to any aspects of the programmes may be made from time to time due to unforeseeable circumstances beyond our control and 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make amendments to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without prior notice. The University accepts no liability for any loss or damage arising from any use or misuse of or reliance on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