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學院年內有多項令人振奮的新發展,我欣然在此與各位分享。由2025-26學年開始,院內大部分本科生將修讀雙主修課程。無論兼修英國語文教育學士及英語研究及數碼傳訊文學士,還是兼修中國歷史教育學士及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文學士,本院畢業生將具備更全面的能力,迎來更廣闊的就業前景。本院新開辦的數碼中國文化與傳意文學士課程亦強調跨學科元素,讓畢業生在數碼中國年代能夠從事多元的文化工作。總括而言,人文學院致力確保畢業生能在教育界及其他領域覓得充實富意義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學院最近推出了針對人文研究本質和範疇的全新跨學科及跨部門研究獎資助計劃,此資助計劃支持探討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文化和環境事務複雜性的研究,致力開創新領域。談到跨學科人文研究,學院層面的焦點研究項目 -- 數碼人文、關懷文化之比較研究及可持續發展人文,繼續取得豐碩成果。項目內容包含學術討論和出版刊物、透過與非牟利機構合作展開關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社區學習、在課堂上利用創新手法發展出關懷式教學法等。其中,關懷文化之比較研究項目更獲得本地傳媒正面報導。
人文學院積極響應政府增收非本地生的計劃,錄取來自哈薩克斯坦、越南、緬甸、菲律賓、中國內地等地的新生。學院亦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拓新的合作途徑,包括在2024年12月舉辦國際化旗艦活動「Hong Kong meets Kazakhstan: A Humanities Cultural Crossroads with the Belt & Road」,以及開展探索一帶一路音樂傳統中藝術創造力和文化真實性的嶄新研究項目。此外,我們正與芬蘭、印尼、哈薩克斯坦、泰國、德國等地的夥伴合作,將協作式網上跨國學習融入多個課程中。
在2025年2月,人文學院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營運的綠匯學苑舉行首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教職員退修會」。學院領導在這片寧靜的環境中,就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院內的工作展開廣泛討論。對學院而言,這意味深入思考如何透過教學、研究、國際合作和知識分享,促進社會、文化以及人類與非人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理念將會在2025年夏季舉行的「Dialectics of Care 」研討會和2026年春季舉行的「Sustainable Humanities 」研討會中作進一步探討。
人文學院秉持創新精神、跨學科視野、多元共融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實踐於各項工作之中。
人文學院院長
陳錦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