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現正面對傳承方面的危機。傳統上,粵劇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把藝術傳授予新一代。學員在一個師徒關係中學習,他們透過非正式學習模式,以學徒的身份侍候師傅,得以學習個人的藝術。此外,學徒亦透過長期的沉浸學到粵劇的社會文化背景。 近數十年,粵劇在訓練專業演員方面受到西方學院傳統之影響,其中,粵劇的各個層面由不同的專家作有限時間的教習,因此學習只限於知識與技能,而粵劇的社會文化實踐和藝術創意等需要較長時間和特定環境才能培養和發展的層面往往被忽略。 香港學校教育現正鼓勵教習粵劇以推動中國文化傳統;然而,主要問題是學校缺乏有系統的教學法。因此,本研究計劃針對粵劇傳承的問題,並擬為專業訓練和學校教育兩方面著手。 這個歷時二十月的計劃將採用一個分三階段的混合研究方法。第一階段將運用半結構性訪談方式訪問五位以口授傳統方式學習的藝人和五位以學院傳統方式學習的藝人;另外,我們亦將訪問本港和廣東的粵劇學校,透過課堂觀察和訪問教師和學生以探究他們對課程特色的觀點。研究結果將有助建構口授傳統和學院傳統的教學法模式以提供一個理念架構作下一階段之研究。 第二階段是一個多個案研究,調查兩間中學和兩間小學的粵劇導師以兩種不同傳統教授學生的有效性。我們將觀察課堂,蒐集課程文件,和訪問教師、粵劇導師和學生有關教學法和學習過程。另外,我們將攝錄教學過程以便我們可重複觀察和分析,並以訪談作為三角測定;再以問卷調查學生對教學發有何觀感。 第三階段將建基於以上的研究結果,並發展出一個粵劇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以至專業學員。該教學模式將為培養具個人藝術風格和創意的教學系統提供參考。
年份: 2011 - 2013
項目負責人 -
梁寶華教授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68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