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填補中國當代史教學空隙 教大中國歷史教育學士培育專業準教師

  • 2023年05月30日
  • 專題故事
  • 人文學院

「哪個同學不愛聽故事?」對教大中國歷史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副主任許國惠博士而言,歷史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事實,「讀歷史是學習人的故事和經歷——這樣看待歷史會覺得它有趣得多。」

 

要熟記年份、朝代更替、歷史大事,無論是中學生或大學生,都會望而生畏。作為過來人,許博士她認為首先要培養準教師對歷史的熱忱,否則很難令學生感興趣。

 

教大「看動畫‧學歷史」系列 助教師打破沉悶課堂

 

許博士有份參與製作的免費教材「看動畫‧學歷史」系列,成為不少老師在課堂提升學生興趣的錦囊妙計,自2018年推出至今已播放超過七百萬次。它旨在打破歷史科沉悶的刻板印象,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

 

許博士表示,死記硬背並非學習歷史的精髓,「大學的中史科着重史料分析,強調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近年社會對中國歷史科屢有爭論,對此許博士認為,看待歷史的態度至為關鍵,「不扭曲事實,通過歷史原材料說話——這才符合做歷史研究的道德。」

 

突破傳統課程框架 培養學生全方位思考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到初中才開始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自2015年開辦的教大中國歷史教育榮譽學士,除了按照中學的課程需要而設計,也加入不少外國史料,以提供不同角度讓同學思考。學生既可獲得中國傳統的史學訓練,亦有機會吸收西方史料及理論,以培養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許博士鼓勵學生除了核心科目外,積極修讀歷史或中國歷史選修科,以涉獵不同時期的歷史,充分裝備自己,方可應付日後的教學工作。課程包含兩個階段的實習,而學生到中學實習前,必須至少掌握一項教學法,以實踐所學。

 

課程改革      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必修科

 

本地初中三年的中國歷史課程,只涵蓋現代中國的歷史,包括五四運動、日軍侵華等,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就鮮有觸及。許博士表示,有畢業生曾反映他們在執教這段近代史時遇上困難。因此,大學課程改革時特別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必修科,以彌補中國當代史教學的空隙。

 

「歷史一路在發展,時間一直在過去。現代中國史只涵蓋至1949年,但現在已經是2023年,我們要補上這段歷史。」許博士補充,加入專門研究當代史的課程,能夠彌補香港的大學和中學在課程上的不足。她希望課程的改革令將來的畢業生在學校執起教鞭時更得心應手。

 

體驗不同教學模式 親訪古蹟收穫多元學習經歷

 

為了擴闊學生視野,課程亦為他們提供文化交流計劃,鼓勵他們跳出書本的框架。許博士曾帶領學生到訪內地多間大學交流,包括上海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體驗不同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她認為與香港相比,內地的課堂未必有很多互動,但內地用普通話授課,這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大有裨益。此外,她也會在課餘時間帶學生走訪歷史古蹟和博物館,以加深學生對不同歷史的了解。

 

除了學術知識,生活體驗也是學生在內地交流中的重要收穫。「有學生分享,他們在生活了近十天,不但對內地的生活方式認識更多,晚上還會用當地手機應用程式點外賣!」許博士笑道。

 

透過全方位的學習經歷,學生不但獲得專業的史學知識,也能掌握多元的教學技巧,於畢業後更可申請成為註冊教師。除了教育行業,畢業生亦可在非教學職位上發揮所長,例如編輯、博物館或政府部門等,出路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