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学术研究

“真实的痕迹:后殖民及离散文学中摄影缺席的在场”

文学和摄影经常被认为是姊妹艺术,它们的混合性可见于摄影 (Photography) 的词源,即「以光书写」。尽管不少学者已研究过两者在制作方面的共通之处,可是针对文学作品中以摄影作比喻或象征的研究却仍见贫乏。 本研究正是旨在离开一般只集中在文字和影像之关系的学研方向,并将焦点转移至影像在文学作品中以口述或叙述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部份学者曾提出影像有其文本性:它们能被阅读和阐释(Mitchell 1995, Petit 2006),但仍未有研究分析过文本中被叙述的影像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Dr BANERJEE Bidisha

文学及文化学系

陈寅恪的文学观念与实际批评研究

本计划试图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史的角度入手,全面整理陈寅恪有关文学的论述,阐明他的文学观念,并且深入辨析他的研究方法与前人的异同。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李贵生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一九七零年代香港新诗

The object of this project is the poetic treatments of everyday modernity in 1970s Hong Kong, but not restricted to the four basic necessities "yishizhuxing" (衣食住行).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余君伟教授

文学及文化学系

香港南亚裔学童的叙事能力发展

This proposed study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narrative in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of Hong Kong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ree sub-groups, namely, Indian, Pakistani, and Nepalese, who are commonly called South Asians.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张显达教授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发展学生对视觉艺术的批判回应: 以探究为本方法学习艺术评论及其成果的研究

从新近有关发展学生视觉艺术批判回应的文献中发现,学校相当依赖艺术评论模式的运用。一般而言,艺术评论的学习被视为学生透过语言来达成任务,例如运用语言对艺术作品作出描述、分析、诠释和评价。吉伊根(Geahigan, 2002)不认同艺术评论的学习乃一以语言论述为实践的说法;反之,他认为艺术评论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以吉伊根的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旨在发展、实地试验和评价以探究为本学习艺术评论的方法。本研究以「设计研究」为主要硏究方法。此方法有系统而慎密,是一种在学习情境下寻求测试改善的研究法。本研究将发展和测试一个能够增强学生艺术评论批判能力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分为三阶段进行。首阶段为准备阶段,共有八位教师参与认识各种不同艺术评论模式的工作坊,并发展出以探究为本的艺术评论课程设计。第二阶段将集中在课程设计的实施上。研究者将视察三至五个课堂,并提出对课程设计的修改建议。最后阶段则为探究为本艺术评论教学的成效和成果的研究。研究资料将由教师的访谈、教学观察、课堂录影,以及学生在艺术评论写作的前测和后测表现而获得。所获取的资料将以新近学习艺术评论的理论作检视,并加以运用发展出符合香港情境,且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有其迫切性意义,它填补理论、发展和实施探究为本艺术评论学习之间的缺口,尤以在新高中课程和香港中学教育文凭考试实行之际。诚然,新课程和考试两者均强调艺术欣赏、批评和探究。此外,由于西九龙文化艺术区计划的首阶段将于2015年实现,故发展出具批判能力的观众显得更为重要。本研究为关心我们下一世代批判能力的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们,提出适切的解答。


年份: 2014 - 2017

项目负责人 -

谭祥安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07,992

梁秉钧的文学创作与香港现代主义

This project will use the main corpus of Leung’s works as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how he brings these apparently disparate but actually connected topics under the umbrella of Hong Kong modernism and helps to enrich the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movement.


年份: 2014 - 2017

项目负责人 -

区仲桃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粤剧创意之本质:艺术家、鉴赏家和初学者的视角及其相互关系

传统上,香港粤剧艺术家致力发展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自20世纪中期,多位粤剧名伶成功建立了个人风格,受到观众的认同。今天,部份艺术家似乎不在意发展自己的风格,却透过录音和录影模仿以往名伶的演出,期望观众的认同。艺术家对创意的观念似乎随时间而变化,今天的观众似乎已经接受甚或体会到这种转变,然而并没有学者研究这个现象。创意在西方是一个最受重视的共通能力,但是在东方传统艺术中,包括粤剧,创意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项目将着力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期望对粤剧未来发展有正面的影响:(1)调查和分析由20世纪名伶所展示的艺术创意; (2)面对粤剧的创意观念,艺术家和学生的视角如何改变?; (3)粤剧艺术的创意如何可以被专业演员和观众重新估值?这项研究将开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由不同名伶演出的录制音乐,分析集中在个别名伶诠释的相似和差异。第二阶段利用民族志方法观察两间粤剧教育机构并访谈持份者,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香港的粤剧的发展。第三阶段的目标是调查专业艺术家、鉴赏家和初学者对粤剧创意的观点。研究方法混合定性和定量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和深入与志愿受访者访谈。 本研究将记录并提供证据来解释粤剧创意的发展。它将揭示粤剧创意的具体特点,和在何种程度上艺术家和观众的创意观念受到社会文化背景所影响。研究结果将丰富目前中国人对粤剧创意的理解,并有助制定和实施一个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供未来的艺术家参考,以及刺激当代艺术家以追求艺术创意。


年份: 2014 - 2017

项目负责人 -

梁宝华教授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11,500

看不见的女人:重新评估现代爱尔兰文学中的格雷戈里夫人及其作品

This study aims to re-evaluate Lady Gregory and her writings. Also, the research aims at helping clarify the nature of female writing and justify Lady Gregory’s contribution to modern Irish literature.


年份: 2015 - 2016

项目负责人 -

张崇旗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汉语代词在历史上几个重要变化之动因研究—以佛教及佛经翻译对汉语发展演变的影响为视角

本项目计划研究汉语代词的历史发展与印度佛教,主要是佛经翻译的关係,是申请者已经结束的 GRF 项目 “汉译佛经梵汉对比分析语料库建设及其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 工作的继续。


年份: 2015 - 2016

项目负责人 -

朱庆之教授

中国语言学系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nd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Hong Kong

年份: 2014 - 2016

项目负责人 -

Dr YU Baohua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31,750

Second Language(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年份: 2014 - 2016

项目负责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368,500

香港小学的三语教育研究:英文,广东话和普通话作为不同科目的教学语言将对语言学习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This project aims to carry out a more complete inquiry into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What are the model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HK primary schools? 2. Which models are more effective in fostering trilingualism?


年份: 2014 - 2016

项目负责人 -

王立勋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简帛文献与思想史第二期

This project aims to examine the method and methodology of philology and philosophy, and to search for the possibility of merging these two approaches in order to apply them to the study of newly excavated Chinese silk manuscripts and bamboo slips in light of early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年份: 2013 - 2016

项目负责人 -

郑吉雄教授

文学及文化学系

现代化城市的崛起:香港殖民地时期(1920-50)第一代华人建筑师

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于香港特区政府2007-08年施政报告实施文物保护政策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专业和议题。 自那时开始,文物保育和教育一直在本地发展政策中备受关注。 这项研究将重新审视香港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设计,并探讨二十世纪初的第一代华人建筑师在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 二十世纪初的二十、三十年代,一批华人建筑师从海外或本地完成建筑或工程学业,纷纷想在香港大展拳脚。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投入各方面的设计项目,并为一个正在现代化的香港做出巨大的贡献。 然而,许多学者常视这个时期的香港建筑设计较其他中国城市落后,经典的例子包括许多有关上海的研究。学术界近期的新研究及发现 (包括这项研究在内) 会将以前被低估及忽略的香港建筑推进一个新的层面和研究角度。本研究将会记录一些已拆卸的建筑物,亦争取保留一些香港先驱建筑师的设计,加上实地考察及访问,目的是从新审视及调整以往对本地建筑历史的认识及理解。 这项研究将植根于西方和中国学术研究框架,并明确界定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设计如何在西方殖民地建筑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作出取舍。此研究将改善当前的文化遗产政策,并为香港现代建筑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奠定基础。


年份: 2015 - 2018

项目负责人 -

刘亮国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42,034

形物像外:汉代的礼器、图像与信仰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器物研究,随着近数十年来大量汉墓的发现及丰富的汉代文物出土,而有长足的发展。然而,过往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以个别器物或墓葬为探讨对象。同时,考古材料多视为辅助文献性质。而此研究则尝试另辟蹊径,提出不同的观点,以「仿制」为主题,探索和重新思考汉墓中各种出土文物之间的关联、特性与角色,以至个中所揭示的汉代社会、文化和信仰的面貌。 古往今来,当不同物料之间存有价值的差异,仿制便会出现。古代中国亦出现不少相关的例子,如陶鼎、木璧等等,这以廉价的材料(陶、木),来仿制原来以贵重材料所制作的器物(青铜器、玉器等)的情况并不难理解,亦相当普遍。然而,在汉代墓葬中所出现的仿制情况并非如此单一。比如以玉仿制价值相对低廉的物料制器,便违悖了上述的逻辑。此外,当时这种仿制的概念,亦展现于实物与图像之间。 此研究期望能梳理各种丰富的原始资料,包括考古出土材料、考古报告、博物馆藏品、图录、文献史料等,以将相关的汉代文物资料系统化。同时,透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一些被忽略的汉代器物仿制的情况,由此阐释个中的因由与动机,以及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除了以传统历史学方法整理文献史料,这项研究将会依据大量考古学资料为基础,并使用艺术史学的风格分析以至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作统合剖析。当中亦突显物质文化研究作为进深了解汉代的信仰观念、以至社会历史的重要性。


年份: 2014 - 2018

项目负责人 -

林巧羚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399,600

革命、商业主义和中国性:社会主义戏曲电影在资本主义和殖民地香港的接受和挪用

The study contends that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the PRC on Hong Kong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across two ideological blocs, the project also propos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eception.


年份: 2013 - 2017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抒情」概念与民国时期的古代文学 研究:以李商隐和黄仲则研究为例

本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的古代文学研究,并以个案研究作为主要方法。


年份: 2015 - 2016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20世纪中叶香港粤语的语料库建构及研究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 rich source of authentic spoken data,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for studying mid-20th century Cantonese, this proposed project will also focus o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the condition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by comparing against 19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data.


年份: 2013 - 2016

项目负责人 -

钱志安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战后香港方言文学运动研究

本项目旨在研究战后香港方言文学运动的成绩,考察左派文人在港推动左翼革命文艺的文学史意义,并揭示香港作为一个殖民城市,如何制约左派文人的宣传和写作策略。


年份: 2014 - 2015

项目负责人 -

李婉薇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