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游走于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 诗人分享始于人文的创作路

  • 2021年02月23日
  • 学士课程
  • 人文学院
 
photo
 

 

有人修读教育,毕业后成为教师;有人则另闢蹊径,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香港教育大学(下称「教大」)中国语文教育荣誉学士(下称「中文教育课程」)毕业生曾淦贤是香港本地年青诗人,曾出版诗集《苦集灭道》。先后荣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的他,到底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路?

 

中学时期已热爱文学创作的曾淦贤,修读中文教育课程时上了教大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王良和博士的文学创作课,因为要交功课开始写诗,他第一首诗〈脑科手术〉亦因而诞生。因此王博士算是曾淦贤文学创作上的启蒙老师。

 

除了因为功课而写诗,参加薪传文社亦为曾淦贤日后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奠下基石。当时王博士找来曾淦贤那一届的同学帮忙重办薪传文社,曾淦贤成了文社社长。因为要研习不同的文学作品,作出对照研究,曾淦贤坦言当时压力颇大。过程中有幸得到王博士的指导,令他更有信心创作文学作品。完成文学创作后,社员会互相分享、批评,王博士亦会作出点评。他又指,文社提供了机会让同学学习课程以外的内容,自由自在地创作、阅读文学作品。始于人文的文学创作路,一点都不孤独,甚至有点热闹。

 

毕业后,曾淦贤没有如其他同学般当上日校教师。他曾当上文学杂志编辑、文学创作导师及驻校作家、亦曾出版各类补充练习。当然,他亦没有放弃文学创作。游走于教育及文学创作之间,他表示教大人文学院提供的各种学习经验,特别是加入薪传文社,令他获得之前从来没有想像过的经歷,亦令他在文学创作及个人成长上得到莫大裨益。

 

对这位毕业于教大中文教育系的年青诗人来说,语文教育究竟是甚么?「教育是情感的分享和思维的训练。而中文教育更是沟通的艺术。因为中文其实就是一种沟通的方法,而教育更是沟通的艺术。中文教育是双向的沟通。老师想办法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情感,而同时要懂得了解同学的需要和心思。」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文教育荣誉学士课程均衡发展学生在语言、文学、文化、语文教学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王良和博士领导的文学创作课及薪传文社更是不少青年人的文学创作起点,影响学生的创作观。除任职专业教师外,毕业生还可以到多个行业发展,例如政府部门、新闻机构、出版社等。

 

其他文章:

 

「港漂」无惧文化障碍 进入校园实习克服挑战

读障生跨过低谷成老师 冀为学生带来公平教育

教大语文研究  助毕业生兴趣出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