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学术研究

即将消失的声音:冷战时期香港左派电影工作者的口述历史

This oral history project aims to document the voices of Hong Kong leftist film workers who were active from 1949 to 1966 and to utilize their voices to reconstruct Cold War Hong Kong history.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dopts the common usage of the term “leftist” during this era, defining leftist film workers as those who worked for the three major leftist film studios and the sole distributor of films mad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Until the mid-1960s, leftists controlled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e Hong Kong film market, produced popular movies and exported their productions and PRC-made films to other Chinese communities


年份: 2017 - 2021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丘世文及《号外》研究:香港七、八十年代的书写语言及身分认同

本项目以「书写语言」的视角结合丘世文和《号外》的研究,检视这位 作家和这份刊物在七、八十年代走过的道路,深入审视香港主体性建立 的过程,了解粤语作为书面语言的发展和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重申丘 世文和《号外》开放式的本土精神。我们也将把丘世文和《号外》置于 时代的版图中,以见全球局势对香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年份: 2017 - 2020

项目负责人 -

李婉薇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在展馆及教室学习视觉艺术 : 小学师生对话及提问策略研究

在展馆及教室学习视觉艺术 : 小学师生对话及提问策略研究 艺术馆是学生认识艺术原作的地方。过往有关艺术馆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是强调观者的经验,便是参观艺术馆于学习上的效用。小组对话 (Group dialogue) 是艺术馆里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和学校教室中最基本的教学元件。然而,有关小组对话的实证研究却相当缺乏。本研究将探讨于艺术馆和课室场景里展开的师生对话。由Hubard (2015) 倡议的三种对话模式-预定式、主题式和开放式-将于小学教师和学生身上实践和进行测试。本研究会采用设计研究法 (Design-based Research),有系统地检视对话及提问教学方法的成效。 本研究将会分为三个阶段实行。第一阶段为教师参与者提供训练,学习带领小组对话和建立课程计划。八位教师和约二百二十位小六学生(约十二岁)会受邀自不同小学参与研究计划。研究中共有五次工作坊,训练教师带领小组对话及不同的提问策略。教师会建立两个为期五至六周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均包含一次艺术馆参观活动。第二阶段是教学单元的实施和评估。教师参与者将在研究者的支援下实行各自的单元教学。他们与学生在小组对话的表现将会被纪录及评估。研究数据会取自教学单元实施前和后的教师教学自省记录、访问、教室及艺术馆的观察和录影。第三阶段则为数据分析。结合香港的情境,本研究的结果将能用作建立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小组对话教学模式。 鍳于教育局于新的视觉艺术课程中强调学习艺术评赏的重要性,本研究的义意显得尤其重大。修订后的视觉艺术课程(小一至中三),明确指出艺术创作的学习应该与艺术评赏连系。此外,本研究亦适时响应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在二零一九年,M+展馆将会启用,而香港艺术馆经修葺后亦于同年重新开放。学生与公众人士将会有大量机会参观各展馆。配合文化区的落成,曾受观赏教育的观众尤为本地所需。


年份: 2017 - 2020

项目负责人 -

谭祥安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725,242

满洲的国际教育:哈尔滨的波澜学校,1890s-1940s

This project analyses the Polish community of Harbin from its beginnings in the 1890s to its end in the 1940s by focusing on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of Polish schooling in that city.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Dr DITTRICH Klaus

文学及文化学系

音乐作曲智能: 中学生在电脑辅助下的作曲方法与思维之研究

研究计划简介 A) 阐述研究计划的目的 1. 确认作曲智能的存在,该智能是革拿(Gardner) 所提出的音乐智能架构中的一环。 2. 透过观察学生运用不同音乐智能 - 音高、节奏、音色及曲式,在电脑的辅助下创作的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研究中学生不同的作曲方法。 3. 透过观察学生的作曲思维如何体现韦伯斯特(Webster)于二零零年提出的四项创作重要阶段:一) 预备;二)时间;三)实现;四)确定。 研究方法 A) 参与人数 - 六十位选择ICT in music课堂的学生。 B) 说明工作及步骤 - 这是一个以个案形式进行的研究,数据将会透过四项渠道收集:云端系统、学生自我纪录、小组讨论、录影。 - 参与的时间: 每星期六十分钟的课堂。 - 所需时间:一个学年 - 是次研究将为准老师和在职老师提供宝贵的资料,以便将来用ICT来编写有关课程。 - 是次所搜集数据将有助全港所有中学,于将来发展学生作曲智能。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陈智伟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145,000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novice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in Hong Kong

This project will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s of eight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ir initial years of full-time teaching.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Dr TRENT John Gilbert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221,472

译者的专业地位:东亚地区译者及翻译委托人之观点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how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s and translation clients perceive translator professionalism, which is understood as not only involving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but also the virtues of trustworthiness and altruism.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廖凤明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真实的痕迹:后殖民及离散文学中摄影缺席的在场”

文学和摄影经常被认为是姊妹艺术,它们的混合性可见于摄影 (Photography) 的词源,即「以光书写」。尽管不少学者已研究过两者在制作方面的共通之处,可是针对文学作品中以摄影作比喻或象征的研究却仍见贫乏。 本研究正是旨在离开一般只集中在文字和影像之关系的学研方向,并将焦点转移至影像在文学作品中以口述或叙述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部份学者曾提出影像有其文本性:它们能被阅读和阐释(Mitchell 1995, Petit 2006),但仍未有研究分析过文本中被叙述的影像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Dr BANERJEE Bidisha

文学及文化学系

陈寅恪的文学观念与实际批评研究

本计划试图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史的角度入手,全面整理陈寅恪有关文学的论述,阐明他的文学观念,并且深入辨析他的研究方法与前人的异同。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李贵生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一九七零年代香港新诗

The object of this project is the poetic treatments of everyday modernity in 1970s Hong Kong, but not restricted to the four basic necessities "yishizhuxing" (衣食住行).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余君伟教授

文学及文化学系

香港南亚裔学童的叙事能力发展

This proposed study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narrative in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of Hong Kong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ree sub-groups, namely, Indian, Pakistani, and Nepalese, who are commonly called South Asians.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张显达教授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发展学生对视觉艺术的批判回应: 以探究为本方法学习艺术评论及其成果的研究

从新近有关发展学生视觉艺术批判回应的文献中发现,学校相当依赖艺术评论模式的运用。一般而言,艺术评论的学习被视为学生透过语言来达成任务,例如运用语言对艺术作品作出描述、分析、诠释和评价。吉伊根(Geahigan, 2002)不认同艺术评论的学习乃一以语言论述为实践的说法;反之,他认为艺术评论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以吉伊根的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旨在发展、实地试验和评价以探究为本学习艺术评论的方法。本研究以「设计研究」为主要硏究方法。此方法有系统而慎密,是一种在学习情境下寻求测试改善的研究法。本研究将发展和测试一个能够增强学生艺术评论批判能力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分为三阶段进行。首阶段为准备阶段,共有八位教师参与认识各种不同艺术评论模式的工作坊,并发展出以探究为本的艺术评论课程设计。第二阶段将集中在课程设计的实施上。研究者将视察三至五个课堂,并提出对课程设计的修改建议。最后阶段则为探究为本艺术评论教学的成效和成果的研究。研究资料将由教师的访谈、教学观察、课堂录影,以及学生在艺术评论写作的前测和后测表现而获得。所获取的资料将以新近学习艺术评论的理论作检视,并加以运用发展出符合香港情境,且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有其迫切性意义,它填补理论、发展和实施探究为本艺术评论学习之间的缺口,尤以在新高中课程和香港中学教育文凭考试实行之际。诚然,新课程和考试两者均强调艺术欣赏、批评和探究。此外,由于西九龙文化艺术区计划的首阶段将于2015年实现,故发展出具批判能力的观众显得更为重要。本研究为关心我们下一世代批判能力的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们,提出适切的解答。


年份: 2014 - 2017

项目负责人 -

谭祥安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07,992

梁秉钧的文学创作与香港现代主义

This project will use the main corpus of Leung’s works as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how he brings these apparently disparate but actually connected topics under the umbrella of Hong Kong modernism and helps to enrich the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movement.


年份: 2014 - 2017

项目负责人 -

区仲桃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粤剧创意之本质:艺术家、鉴赏家和初学者的视角及其相互关系

传统上,香港粤剧艺术家致力发展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自20世纪中期,多位粤剧名伶成功建立了个人风格,受到观众的认同。今天,部份艺术家似乎不在意发展自己的风格,却透过录音和录影模仿以往名伶的演出,期望观众的认同。艺术家对创意的观念似乎随时间而变化,今天的观众似乎已经接受甚或体会到这种转变,然而并没有学者研究这个现象。创意在西方是一个最受重视的共通能力,但是在东方传统艺术中,包括粤剧,创意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项目将着力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期望对粤剧未来发展有正面的影响:(1)调查和分析由20世纪名伶所展示的艺术创意; (2)面对粤剧的创意观念,艺术家和学生的视角如何改变?; (3)粤剧艺术的创意如何可以被专业演员和观众重新估值?这项研究将开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由不同名伶演出的录制音乐,分析集中在个别名伶诠释的相似和差异。第二阶段利用民族志方法观察两间粤剧教育机构并访谈持份者,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香港的粤剧的发展。第三阶段的目标是调查专业艺术家、鉴赏家和初学者对粤剧创意的观点。研究方法混合定性和定量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和深入与志愿受访者访谈。 本研究将记录并提供证据来解释粤剧创意的发展。它将揭示粤剧创意的具体特点,和在何种程度上艺术家和观众的创意观念受到社会文化背景所影响。研究结果将丰富目前中国人对粤剧创意的理解,并有助制定和实施一个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供未来的艺术家参考,以及刺激当代艺术家以追求艺术创意。


年份: 2014 - 2017

项目负责人 -

梁宝华教授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11,500

史实与想像之间:《穆天子传》与中国早期小说的兴起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过去多以魏、晋为伊始,至唐代发展成熟。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提供了战国、秦汉时期,早期小说的材料。但是有关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文体特征以及社会意义,由于史料不足,学界尚乏共识。本研究认为,《穆天子传》恰可以弥补这一个缺环。  作为中国史上最早出土并完整流传至今的出土文献,《穆天子传》的研究涉及文献学、古文字学、文学史与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本人过去在西周史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欲对《穆天子传》作一次通盘研究。首先,从古文字学与版本学的角度,重新检阅其文本与文字隶定的正确性。其次,以年代明确的金文为时间标尺,分析《穆天子传》包含的多时代成份。在这些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从文学史的视角,探讨《穆天子传》的文献性质。本研究希望超越真、伪二分的传统框架,改由史实与想象互动的文学创作过程,解释《穆天子传》包含真实与想象成份的原因,进而探讨战国时期史学传统蜕变出小说的背景与历程,以及早期小说的作者、读者、传布以及阅读方式等议题。最后,本研究将以《穆天子传》保存的地理讯息,探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理知识及其西北地理想象,为早期小说真伪杂糅的文本特质提供又一例证。  本研究涉及《穆天子传》的文本基础以及历史意义,期许其对文献、历史、地理与文学史,均作出贡献


年份: 2017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中国近代文化政策背景下的私人博物馆民族志研究

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艺术家、经销商、策展人、评论家和收藏家的数量呈指数增长。除了引起国际媒体关注的创纪录高价格之外,当代中国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界内外奢侈品的热门话题和形式。

 

除了艺术市场之外,时代还出现了制定国家战略的 “文化”倡导者,以填补由于中国经济改革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而遗留下的思想鸿沟。这一战略成为精英和政府官员的思想潮流。自十七大以来,“增强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官方“指导思想”。近年来,通过在当地和全球展示现代中国的价值,“中国梦”一词充分适应了中国的“软实力” 。如果当代中国艺术呈现出一系列条件,艺术市场和机构的参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货币、象征和政治交换艺术,这些条件的提出促使我考虑当代艺术博物馆如何配合国家 “软实力” 政策的实施。为此,在该项目中,我将对近年来在上海成立的私立博物馆进行研究,包括龙博物馆、余德耀博物馆和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该项日旨在绕过传统艺术史方法。相反,它采用民族学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艺术的故事,以及其与特定空间的联系和相关性和拟议博物馆的做法。通过评估中国近期的文化政策,并通过该项目的叙事模式提供我自身的描述性体验,这项研究将籍鉴不同参与者参与博物馆活动的见解,诠释个人如何受到艺术生产和消费新地点潜力的启发。这项研究将以当前文化政策为背景,质疑当代艺术与国家关系间的转变,以及当代艺术馆的建立如何将成为文化改革和城市更新的重要基准。


年份: 2017 - 2019

项目负责人 -

梁学彬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162,498

日本十二世纪早期编成的《基政笛谱》中的唐代音乐

本究计画主要分析⼀部于⼗⼆世纪初期编成,名为《基政笛谱》内的⽇本唐乐乐 曲。 ⽇本的唐乐源⾃七至九世纪期间在中国演奏的俗乐。当时中⽇交流频繁,中国的 俗乐得以传入⽇本,并受到⽇本的乐师及贵族所喜爱,在⽇本的皇室广泛演奏,直至 ⼗四世纪后期唐乐的演奏传统才开始衰落。在这数百年间⽇本⼈为了保存及承传这个 乐种,编纂了⼤量的唐乐乐谱,不少乐谱的⼿抄本甚至少量的原本尚存于世 。 虽然很多学者已经对⼗四世纪或以前编成的⽇本唐乐乐谱进⾏过详细的研究,但 是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尚待解答。这个问题与⼗⼀、⼆世纪编成的乐谱中出现的⼀种 新节奏符号有关。由于这⼀套新节奏符号所指⽰出来的乐曲节奏与⼀直使⽤的标准符 号所指⽰的节奏并非完全⼀致,学者对这套新节奏符号的成⽴背景和原因深感兴趣, 唯就此课题尚未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对⽇本⾳乐稍有认识的历史学家均知道,中国俗乐的输入是因为该时期⽇本积极 吸收中国⽂化的⼀个结果。⽇本在吸收中国⽂化之后,曾经按照⾃⼰的需要对输入的 ⽂化进⾏过⼀段长时期的整理和同化。由于这套新节奏符号的出现时期刚刚是⽇本整 理和同化中国⽂化的⾼峰期,它极有可能是同化过程中的产物。这个研究计画希望通 过分析《基政笛谱》内的唐乐乐曲,从⽽理解这套⼤约在⼗⼀世纪前后形成的新节奏 符号的使⽤背景和原因。 研究以解读《基政笛谱》内唐乐乐谱的谱字和其他相关的符号为开端,随后是译 谱的⼯作。完成译谱之后会分析相关的旋律,同时亦会尝试理解《基政笛谱》中⼀些⽂字的记述和资料,务求找出上述新节奏符号出现的原因,以及探讨它在平安时期 (794 至 1185 年)⽇本整理和同化中国⽂化过程中的角⾊。


年份: 2017 - 2019

项目负责人 -

吴国伟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268,309

在香港看中国大陆电视剧:年轻人,身分认同与跨文化消费

Hong Kong television drama helped defined the Hong Kong identities, and its export into China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mainland audience. However, recent years has witnessed a “reverse flow”: many Hong Kong youngsters have taken an interest or developed a preference for television drama produced in China, such as Scarlet Heart (步步惊心), My Sunshine (何以笙箫默), and Eternal Love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This phenomenon is far from self-evident because all Hong Konger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s drop after 2008, and this tendency is most evident in the youngsters. This project, thus, addresses an important and intriguing question: why, in light of significant anti-Mainland sentiments among Hong Kong youth, are Mainland TV dramas popular with this audience?


年份: 2017 - 2019

项目负责人 -

周潞鹭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以流动科技提升音乐学习:运动平板电脑的音乐排序软件以促进香港中学文凭音乐科考试卷之创作部分

这项研究旨在探讨使用流动科技的音乐排序软件GarageBand(运作于iOS平台)和Walk Band(运作于Android平台)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香港中学文凭音乐科考试卷三(创作I)的成效。卷三(创作I)是香港中学文凭音乐科考试其中之一的必修部分。虽然这是必修考卷,但却缺乏配合科技的教材。GarageBand和Walk Band是一个可以实时录制音乐的多功能软件。有了这个便利的装置,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创作音乐。 本研究将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经筛选的音乐教师和高中学生将会被访问有关音乐创作的教学议题。其看法和建议将被分析并制定出一个作曲教学理论框架和教学法。第二阶段会是一个多案例研究,三间试验学校将运行新的教学法,并会被观察三个月。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将接受访问以验证此教学法的成效。这项研究将会为学校的音乐教师提供可行和有效的教学法,让参与香港中学文凭音乐科考试的学生作准备。


年份: 2016 - 2019

项目负责人 -

梁智轩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395,996

香港的秘书史:嘉诺撒圣心商学书院的个案

In the Hong Kong context, the secretarial profession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first whitecollar jobs for women, and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city’s economy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Hong Kong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is project will trace the history of this phenomenon by using Sacred Heart Canossian College of Commerce (SHCCC) as a case study.


年份: 2016 - 2019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EFL Teacher Educators' Expertise in Hong Kong

This ECS project, drawing on a complexity theory and adopting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design, seeks to explore teacher educators’ expertis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career and how they (re)construct their expertise through different form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g,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um supervision) across time and contexts. The study will make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 educator expertise by shedding light on its subject-specific and context-sensitive nature as well as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mediated by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at personal, institutional and societal levels. The study can also generate implications on how to support teacher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career in higher education.


年份: 2017 - 2018

项目负责人 -

袁睿博士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416,000

鬼神.礼法与文道观念 —以北宋文人欧阳修、 曾巩、苏轼为中心

本研究计划试图以欧阳修、曾巩、苏轼对「鬼神」的认识为切入点,把他们的「文道观念」 和「祈祭礼文」、「礼法行为」相联繫。一方面作精细的个案研究,同时希望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北宋文人如何理解「礼文」、「礼法」和「道」的关係。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坐标上的惠特曼: 当代美国文学的监控、民主、与自传

In this project, I argue that through such autobiographical moments, contemporary authors are exploring the emergence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in democratic culture, focusing on what democracy and surveillance both enjoin: the appearances and self-representation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zen-subjects.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Dr CLAPP Jeffrey Michael

文学及文化学系

为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把脉”:诊断性测试系统的研发及效验

This project aims to fill this research gap by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coherent suite of language testing instruments (DiaWrite) to diagnose Hong Kong undergraduates’ relativ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writing academic essays in English.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谢琴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现代化城市的崛起:香港殖民地时期(1920-50)第一代华人建筑师

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于香港特区政府2007-08年施政报告实施文物保护政策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专业和议题。 自那时开始,文物保育和教育一直在本地发展政策中备受关注。 这项研究将重新审视香港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设计,并探讨二十世纪初的第一代华人建筑师在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 二十世纪初的二十、三十年代,一批华人建筑师从海外或本地完成建筑或工程学业,纷纷想在香港大展拳脚。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投入各方面的设计项目,并为一个正在现代化的香港做出巨大的贡献。 然而,许多学者常视这个时期的香港建筑设计较其他中国城市落后,经典的例子包括许多有关上海的研究。学术界近期的新研究及发现 (包括这项研究在内) 会将以前被低估及忽略的香港建筑推进一个新的层面和研究角度。本研究将会记录一些已拆卸的建筑物,亦争取保留一些香港先驱建筑师的设计,加上实地考察及访问,目的是从新审视及调整以往对本地建筑历史的认识及理解。 这项研究将植根于西方和中国学术研究框架,并明确界定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设计如何在西方殖民地建筑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作出取舍。此研究将改善当前的文化遗产政策,并为香港现代建筑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奠定基础。


年份: 2015 - 2018

项目负责人 -

刘亮国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42,034

形物像外:汉代的礼器、图像与信仰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器物研究,随着近数十年来大量汉墓的发现及丰富的汉代文物出土,而有长足的发展。然而,过往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以个别器物或墓葬为探讨对象。同时,考古材料多视为辅助文献性质。而此研究则尝试另辟蹊径,提出不同的观点,以「仿制」为主题,探索和重新思考汉墓中各种出土文物之间的关联、特性与角色,以至个中所揭示的汉代社会、文化和信仰的面貌。 古往今来,当不同物料之间存有价值的差异,仿制便会出现。古代中国亦出现不少相关的例子,如陶鼎、木璧等等,这以廉价的材料(陶、木),来仿制原来以贵重材料所制作的器物(青铜器、玉器等)的情况并不难理解,亦相当普遍。然而,在汉代墓葬中所出现的仿制情况并非如此单一。比如以玉仿制价值相对低廉的物料制器,便违悖了上述的逻辑。此外,当时这种仿制的概念,亦展现于实物与图像之间。 此研究期望能梳理各种丰富的原始资料,包括考古出土材料、考古报告、博物馆藏品、图录、文献史料等,以将相关的汉代文物资料系统化。同时,透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一些被忽略的汉代器物仿制的情况,由此阐释个中的因由与动机,以及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除了以传统历史学方法整理文献史料,这项研究将会依据大量考古学资料为基础,并使用艺术史学的风格分析以至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作统合剖析。当中亦突显物质文化研究作为进深了解汉代的信仰观念、以至社会历史的重要性。


年份: 2014 - 2018

项目负责人 -

林巧羚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399,600

革命、商业主义和中国性:社会主义戏曲电影在资本主义和殖民地香港的接受和挪用

The study contends that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the PRC on Hong Kong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across two ideological blocs, the project also propos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eception.


年份: 2013 - 2017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The Role of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in Early Lexical Acquisition (COVOTO)

The present project will be the first to address this issue, exploring infants ’ relative sensitivity to and use of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in Cantonese and French environments.


年份: 2016 - 2019

项目负责人 -

张显达教授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