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十周年名家講座:語言和認知科學
- 2022年10月18日 | 10:00 - 12:00
- 混合模式(現場及線上同步進行)
- 講座
- chl-events@eduhk.hk
- 普通話
- 王士元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學系
講題:語言和認知科學
講者:王士元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日期: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
時間:10:00 – 12:00 (UTC+8)
模式:混合模式(現場及線上同步進行)
語言:普通話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大埔校園田家炳演講廳(D1-LP-02)/ ZOOM線上直播
重溫精彩講座:
講座摘要:
語言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適應系統,由幾個互動的層級成分組成,每個成分都在使用中不斷變化。早期的思想家,如希臘的柏拉圖和中國的荀子,都清楚認識到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詞,而詞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和意義的任意組合。漢代的揚雄研究了不同地區的詞彙如何因地而異,許慎根據漢語的書面形式編寫了一部綜合性的辭典。另一個突破發生在明清時期,陳第(1540–1620)試圖重建距今約3000 年的《詩經》裡詩的口語形式。中國的這一成就,比威廉·瓊斯(1746–1794)在西方重建印歐語系方面取得的類似進展早了將近兩世紀。
對語言作為認知行為的興趣,在語言崩潰時才有系統地開始,這始於Paul Broca(1824–1880)所研究的著名病例。目前越來越清楚的是,各種語言能力可能會在不同層次上選擇性地受到損害,這取決於大腦是如何受損的。透過對不同語言和時段的各種損傷的研究,以及現代認知和神經科學可以為實驗提供的工具,我們現在不僅對何謂語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而且對如何理解語言的生物基礎有了更明確的理解。隨著與日俱增的新知識,我們應該更能好好應對語言在正常和病態情境中的所有挑戰。
講者簡介 (Bio):
王士元曾任柏克萊加州大學語言學教授達30年,1973年創辦《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並任主編至2018年。曾獲獎項及榮譽包括:1978-1979年古根漢基金會(Guggenheim Foundation)研究獎金、1992年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首屆會長、2010年北京大學榮譽教授、2017年上海人類學會終身成就獎及2018年芝加哥大學榮譽人文博士學位。1996年移居香港後,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語言與認知科學講座教授。
歡迎報名參與!如有查詢,請電郵至chl-events@eduhk.hk。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