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彩虹橋 第四十一期家長通訊
P. 7

迷思 3: 幼稚園應從哪個方向去

          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


          李博士認為幼稚園主要以情感教育為先,再讓技能與態度並行,即除了要灌輸
          幼兒正確對待大自然的態度,例如懂得愛護動植物、懂得減少製造垃圾外,還
          需要有相對應的行動去實踐。再舉個簡單例子,當大家都討論膠樽對環境的傷
          害,需要 500 年才能自然分解,但又有多少人身體力行,將使用過的膠樽洗
          淨放進回收箱以減少浪費,甚或自攜水樽外水以減少使用膠樽呢?這正好說明
          了改變人類行為的習慣並不是想像中容易,而從小培養新一代注重環
          保意識,讓他們從小就養成各種環保習慣顯得更為重要。

          參考聯合國 SDGs 永續發展目標指出,「美好生活目標」可視為永續
          發展目標的「個人版」,不僅為 17 項永續目標發展出具體的個人行
          動要求,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SDGs;有意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政府、
          企業、學校或非營利組織,也可從此下手。


          而在 17 個 SDGs 當中也有適合幼稚園小朋友能力的目標可讓學校
          和家長以此作為藍本去開展可持續發展的課題。

          迷思 4: 雖然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

          性這課題非常值得推行,但香港學校在這方面是否存在甚麼

          機遇和挑戰?


          先前提到,政府其實已提供一定的社區資源和方案以協助座落於城市中,沒有大自然環境的學校去推行各項環境或大
          自然教育的活動,但李博士認為當中仍存在一個很大的挑戰,那就是老師對這課題的認知度不足,不懂如何帶領,這
          關係到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因為過往的課程沒有太多涉及大自然的內容,許多學校只能額外聘請具相關知識的人士
          到校展開一次性的環保推廣活動,卻欠缺後續的延展,變相其實只是增加了小朋友的知識層面,但對實踐的行為並沒
          有太大推動。


          迷思 5: 既然推動可持續發展這課題遇到莫大挑戰,那麼學校或
          前線教育工作者,又可如何解決當中的困難呢?


          李博士提到首當其衝的是教師培訓,老師要先具備相關知識,才能讓正確傳授予幼兒,同時彼此都需要時間與大自然
          相處,由害怕變成了解、喜愛和懂得去保育。

          迷思6:對於推行可持續發展任務上,家長又可如何去配合學校呢?


          以 ECLC 為例,其實家長們大部分都與中心有共同的理念,大家都積極且正向地教育小朋友與大自然共存,這點對
          推行大自然課程上是有優勢的,因為小朋友對待大自然的心態其實頗取決於家長的
          態度。此外,學校亦抓緊其優勢,除恆常會有與大自然教
          育相關的親子工作紙外,像剛過去一個學年就邀請了全校
          家長一同參與了救世軍的舊物回收活動,讓小朋友將家長
          不常用或不合年紀使用的物品放入特定回收籠內,再由相
          關慈善機構轉贈予社區有需要的人士。雖然家長們只是幫忙
          做了一個簡單動作,將舊物收集起來,但對小朋友而言意義
          是重大的,因為這捐贈舊物的經驗加強了幼兒與社區之間的
          連繫,這正乎合李博士所說的話:「實踐比知識更為重要」!

          李博士最後亦提議家長可與小朋友進行親子夜遊活動,從中
          學習對待環境的態度(如:要懂得保持安靜避免驚醒大自然
          環境中的生物);同時可教導幼兒當身處郊外多蚊的環境,
          可如何應對等,這都是適合小朋友去思考和面對的人生課題。



                                                                                                                   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