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彩虹橋 第四十一期家長通訊
P. 6
可持續發展教育、大自然
可持續發展教育、大自然
教育與幼兒教育–
教育與幼兒教育 –
訪問李偉展博士
訪問李偉展博士
訪問:黃世澤主任
撰文:王茜萍女士 ( 全日幼兒班葉曦朗家長 )
「Kindergarten」 一字,源自於 1939 年德國
福褖貝爾 (F.W. Froebel),意思為 「孩子的庭園」
(Garden of children),他把幼稚園比喻為花園;
幼兒比喻為花草;教師比喻為園丁;兒童發展比喻
為植物的成長,同時亦提倡幼稚園應設置在自然環境
中,讓幼兒易於與自然進行互動,並在其中發現學習。
然而香港高樓大廈林立,許多幼稚園都沒有上述的大
自然環境,那麼香港學前教育可以做些甚麼來體現幼
稚園創立的「初衷」?
今次我們邀請了大自然教育方面的專家:李偉展博士,與我們共同探討一下幼稚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關係,並細談
當今現況和挑戰。
李偉展博士為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學術質素保證及提升),身兼可持
續發展教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及學生宿舍舍監。經常身體力行,舉辦各類型活動,包括實地考察及戶外體驗等,帶領
教大師生、舊宿生及親友走出校園,到大自然參觀,也有定期與香港和內地不同大學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及生態考察。
迷思 1: 幼稚園適合做可持續發展教育嗎?
李博士認為在此階層引入可持續發展課題是可以的,不過以課程規劃而言,幼稚園
是比較生活式的,即許多時學習內容都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故在推行可持續發展
教育時適合以情感導向為原則,運用幼兒的五感來進行各項體驗,而非單純以知識
性導向的透方式來進行。
對於幼稚園的小朋友,可以就着環境保育 / 生物多樣性的課題進行關鍵積效指
標測量(KPI),例如關於蝴蝶出沒的課題上,可與小朋友於每日特定時間到
同一地點作定點觀察和記錄,收集一定時間後得來的數據可引發他們對相關
主題的關注和思考,從而更有系統、有組織地探索大自然,對自然生態有更
多的新發現,並由此建立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樣做的話,每個人都可以做城
市科學家。
迷思 2: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並非每間學校都擁有像 相關資訊詳情可參閱:
教大一樣的天然優勢,那是否就不能與環境連繫呢?
絕對不是。雖然香港許多學校都建設於社區,校內並沒有大自然生態環境讓小朋友探索,但目前
政府亦有不少計劃連繫着社區和大自然,而為推廣自然護理教育,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郊野公園遊
客中心為幼稚園、中、小學學生制訂了一系列有趣互動的學校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善用郊野公園
這個多元化的學習平台,實踐「其他學習經歷」和戶外體驗,探索香港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及大自
然資源,從而提高他們對郊野公園、生物多樣性、植物護理和氣候變化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推
動自然保育活動。由此可見,與環境連繫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學校教育活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