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出發的學術之旅: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第一位大陸籍博士葉曉迪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成立八年來,這個朝氣蓬勃的年輕學系培養了眾多優秀學子,他們有的負笈海外,在國際著名學府繼續深造;有的走入職場,已在香港和內地的眾多公共部門和企業組織中獨當一面。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優秀校友訪談系列,希望教大的同學可以從這些優秀學長的成功經歷中汲取經驗。本系列的第一篇訪談對象是教大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2015屆碩士畢業生、現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的葉曉迪博士。葉博士不但是廣外「雲山青年學者」人才計劃延攬來穗的青年才俊,更是著名的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歷史上第一位中國大陸籍的博士生。 葉博士在台灣研究、兩岸問題和國際關係等領域有很多的學術創見,是一顆前途無量的學術新星。
香港不但是葉博士學術之旅的重要一站,更讓他從這裡收穫了美麗的愛情——葉太和他本人就是當年同時就讀教大碩士班的同學。帶著很多的問題,小編和葉曉迪博士進行了訪談。
你對教大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呢?
這麼多年過去,我對教大最深的印象是各位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不同風格和他們的學術視野,這是鼓勵我我下定決心繼續攻讀PhD、並以學術研究作為事業的最主要動力。不同老師所展現的理論素養、對現實的觀照、乃至演講風格讓我深深感受到從事學術研究是一件具有熱情的視野。如今我自己也成為一名在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師,我也希望將我過去的所見所聞,教給自己的學生們。
有沒有印象最深的一門課呢?
印象最深的一門課應該是Thesis Writing了。這門課是6個學分,要求完成一篇完整的碩士論文。當時系裡安排剛剛從牛津大學畢業的李肇祐博士擔任我的指導教授。李博士年輕有為、學識淵博、邏輯嚴謹,他對我的碩士論文寫作提供了非常多的建設性意見,使我在寫作過程中第一次發現學術之路應該如何走下去。在指導之余,李博士知道我有繼續攻讀PhD的想法,便告訴我要盡早確立「發表是王道」的思維,才能掌握讀博的過程和學術生涯規劃的主動權。在他的影響下,我的碩士論文成功發表,並在台灣大學攻讀PhD期間發表了中/英核心期刊論文十二篇。這樣的學術發表記錄讓我在求職過程中具備相當的優勢。可以說,我學術生涯的真正啓蒙是源自於這門課程。當然,我也獲得和經緯博士、張志健博士和吳木鑾博士很多老師的指教提點,點滴在心頭。
可以大概講述一下台灣的學習體驗嗎?和我們在內地和香港在學術研究上有什麼區別呢?
我本科畢業於深圳大學、在香港教育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又來到台灣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這種兩岸三地的學習經歷確實非常獨特,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我個人認為,兩岸三地的學習體驗各有特點,相互補充。內地這些年來對高等教育非常重視,投資巨大,進步迅速,不斷有高校進入世界前100名的行列,因此這是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環境。香港學術氛圍的一大特色就是嚴謹,非常重視理論和科學的範式。台灣地區的學術研究相比起大陸和香港則具人文關懷。他們的學者更希望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對現實中的議題做出理解和提出關懷。因此,學在港台給予我多元的知識背景和相對扎實的學術訓練,工作在大陸則賦予我積極進取的動力。
在台灣生活和工作的時間,生活上有沒有特別有趣的地方可以給我們分享呢?比如有趣的生活習慣、文化之類的。我也瞭解到葉博士是廈門人,距離台灣一海之隔,在語言或者其他生活習慣上是否也有相似的地方呢?
我的祖籍是廈門人,所以我會講閩南話(台語)。同時因為我在深圳長大,所以粵語也非常流利。語言的契合以及台灣與閩南相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使我在台灣求學期間感到很親切。因此,在乘坐計程車的時候,司機師傅一般會直接跟我說台語,甚至還會根據我的普通話口音將我認定為台南人,非常有趣。
您現階段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哪個方面呢?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未來的研究計劃?
目前我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國際關係理論、大國戰略關係以及兩岸關係等方面,我計劃未來還是按照這個理論興趣繼續深入挖掘。學術研究需要時間的積累、知識也需要時間的沈澱。從事自己心儀的職業,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