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中文
2025/26
Eng
中文
1.
序言
2.
願景及使命
3.
教學架構與課程
1.
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 (FEHD)
2.
人文學院 (FHM)
3.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 (FLASS)
4.
研究生院 (GS)
5.
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學院(AAPSEF)
6.
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AEDI)
4.
條例與規例
1.
學務規則
2.
考試及監考規則
3.
圖書館規例
4.
處理學生紀律問題之政策及指引
5.
對考試委員會決定終止學籍或對學生紀律委員會或學系就紀律事宜或平等機會投訴委員會所作之決定提出上訴之程序
6.
平等機會政策(對性騷擾和其他歧視行為持零容忍立場)
7.
版權條例下之正當使用受版權保障物品
8.
學生證「教大通」使用說明書
5.
學務規則的操作指引
1.
註冊
1.1.
第二主修
1.2.
副修
1.3.
重覆採計
1.4.
學生證(「教大通」)
1.5.
雙重學籍
2.
費用
2.1.
學費
2.2.
其他收費
3.
科目註冊
4.
學生紀錄
4.1.
更改及/更新個人資料
4.2.
本地學生與非本地學生的定義
4.3.
簽證/進入許可
4.4.
請假
5.
修課量
6.
修業期限
7.
與評核有關
7.1.
評核方法
7.2.
遲交習作及缺席評核活動
7.3.
科目評核與等級
7.4.
部門評核小組及考試委員會
8.
學分轉移、學分承認及科目豁免
8.1.
學分轉移及學分承認
8.2.
科目豁免
9.
轉修課程/主修/副修或修讀模式
10.
休學及退學
10.1.
休學
10.2.
退學
11.
與考試有關
12.
畢業及出關要求
12.1.
資訊科技能力/數碼能力要求
12.2.
語文能力
12.3.
學校體驗及教師專業操守與道德要求(適用於可獲取認可教學資格的課程)
12.4.
其他特定畢業要求
13.
學業證明文件
6.
學生財務
1.
學費及其他費用
2.
繳費方法及學費收據
3.
特別情況下之學費安排
4.
經濟資助
5.
獎學金及獎項
6.
意外保障
7.
畢業生素質及學生操行
8.
學術誠信及版權
9.
學生服務
1.
學生事務處
2.
膳食服務
3.
大學站穿梭巴士及學生校車服務
10.
教學支援服務
1.
教學科技中心
2.
圖書館
3.
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4.
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
11.
學生組織
12.
學生投訴/不滿
13.
溝通途徑
1.
電子溝通途徑
2.
大學網站 - The Portal
3.
諮詢中心
4.
校園廣播系統
5.
布告板
6.
手機短訊
7.
各委員會學生成員
8.
評核與回饋
14.
學術著作引證
15.
惡劣天氣期間之上課及考試安排
16.
學術指導計劃
17.
校園設施及安全
18.
校園地圖
19.
行政管理
20.
校曆表 2025 - 2026
21.
常用電話號碼及網址
免責聲明
Eng
中文
1.
序言
2.
願景及使命
3.
教學架構與課程
1.
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 (FEHD)
2.
人文學院 (FHM)
3.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 (FLASS)
4.
研究生院 (GS)
5.
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學院(AAPSEF)
6.
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AEDI)
4.
條例與規例
1.
學務規則
2.
考試及監考規則
3.
圖書館規例
4.
處理學生紀律問題之政策及指引
5.
對考試委員會決定終止學籍或對學生紀律委員會或學系就紀律事宜或平等機會投訴委員會所作之決定提出上訴之程序
6.
平等機會政策(對性騷擾和其他歧視行為持零容忍立場)
7.
版權條例下之正當使用受版權保障物品
8.
學生證「教大通」使用說明書
5.
學務規則的操作指引
1.
註冊
1.1.
第二主修
1.2.
副修
1.3.
重覆採計
1.4.
學生證(「教大通」)
1.5.
雙重學籍
2.
費用
2.1.
學費
2.2.
其他收費
3.
科目註冊
4.
學生紀錄
4.1.
更改及/更新個人資料
4.2.
本地學生與非本地學生的定義
4.3.
簽證/進入許可
4.4.
請假
5.
修課量
6.
修業期限
7.
與評核有關
7.1.
評核方法
7.2.
遲交習作及缺席評核活動
7.3.
科目評核與等級
7.4.
部門評核小組及考試委員會
8.
學分轉移、學分承認及科目豁免
8.1.
學分轉移及學分承認
8.2.
科目豁免
9.
轉修課程/主修/副修或修讀模式
10.
休學及退學
10.1.
休學
10.2.
退學
11.
與考試有關
12.
畢業及出關要求
12.1.
資訊科技能力/數碼能力要求
12.2.
語文能力
12.3.
學校體驗及教師專業操守與道德要求(適用於可獲取認可教學資格的課程)
12.4.
其他特定畢業要求
13.
學業證明文件
6.
學生財務
1.
學費及其他費用
2.
繳費方法及學費收據
3.
特別情況下之學費安排
4.
經濟資助
5.
獎學金及獎項
6.
意外保障
7.
畢業生素質及學生操行
8.
學術誠信及版權
9.
學生服務
1.
學生事務處
2.
膳食服務
3.
大學站穿梭巴士及學生校車服務
10.
教學支援服務
1.
教學科技中心
2.
圖書館
3.
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4.
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
11.
學生組織
12.
學生投訴/不滿
13.
溝通途徑
1.
電子溝通途徑
2.
大學網站 - The Portal
3.
諮詢中心
4.
校園廣播系統
5.
布告板
6.
手機短訊
7.
各委員會學生成員
8.
評核與回饋
14.
學術著作引證
15.
惡劣天氣期間之上課及考試安排
16.
學術指導計劃
17.
校園設施及安全
18.
校園地圖
19.
行政管理
20.
校曆表 2025 - 2026
21.
常用電話號碼及網址
免責聲明
A
A
A
第二章 願景及使命
願景
我們專注教育領域的研究、發展及創新,並進一步強化本校在亞太地區及以外的領導地位,憑藉高質素的研究及學術發展,持續提升在本地、區內與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我們矢志培育出類拔萃且心繫社群的教育工作者與才華卓越的專業人士,為香港特區、國家以至全球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使命
秉承「教育未來」的理念,我們以引領教育創新為首要使命,憑藉培育優秀而具道德承擔、面向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及專業人士,鼓勵其終身學習,推動及支持教學、教師教育及人才發展相關學科的策略發展。
我們將會:
提供教育以外的多元學科學習及研究環境,促進知識探索、思想與言論自由、政策倡議及實踐,以及推動協作及多元化發展;
透過創新與適時回應的體系,推進專業教師及發展未來人才的各式學科課程,讓學生掌控學習體驗,在追求個人和事業理想時能盡展所長;
培養學生成為面向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及優秀人才,能夠理論與實踐並重,具備創意、創新思維、思想活躍、創業精神、社會關懷和全球競爭力;
建立充滿活力的研究文化和環境,促進知識增長、學術發展及創新突破,持續推動社會進步,為人類福祉貢獻力量;
參與知識分享及轉移活動,以促進本校及廣大社群的發展,為本地、區內與國際教育及社會發展提供所需的服務;及
攜手本地、區域及國際機構(涵蓋大灣區及中國內地合作夥伴),分享專業知識,全方位提升師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拓展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核心價值
專業
創新
道德倫理責任
社會關懷
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