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E-book 2012-13 final draft
P. 16
My Enlightenment



主動追求知識和學問。記得有一次,課堂邀請了幫助援交少男/ 應該限制了我們對不同知識的認識、窒礙心智和情感的交流。
少女的機構分享經驗。因為有講者視援交/性交易為一份工作,
這看法觸動了很多同學對道德議題的思考。下課後不少同學仍 另一個挑戰是如何考核學生。教院大部份的學科都不用考
然在課室外熱烈辯論這些題目;也有學生將「困擾」跟堂友、 試,這無疑給予老師很大的自由度去設計不同的評估和習作模
朋友和家人討論;更有學生寫電郵和信件和我展開對話。學生 式。傳統的社會科學的評估模式多是專題研習、文獻回顧、小
的「求真」令我很興奮,因為對既定事物不斷進行反思,不就 組 / 個人匯報、課堂和網上討論等。這些模式固然有它的價值,
是大學的教育目的嗎?而正因為這種渴求真理的態度,我們才 但是,若果我們鼓勵學生將知識「據為己有」、將理論貼近生活,
能將知識「據為己有」! 那麼有沒有其它的方法評核學生這些能力?


但是八年的教學也有其挑戰。較深體會的有兩個:教學語言 今年我和系內兩位同事申請了知識轉移基金,希望探究海報
和考核的方法。 匯報的教學成效。學生會就著不同學科、不同的主題,先作小
型報告,然後再將部份重點羅列在一張巨型海報上,於中央廣
2005 年時,教院的教學語言主要是中文。從前慣用英語教 場向老師和同學講解。這功課非常具挑戰性,因為學生先要對
學的我,曾掙扎是否沿用英文筆記。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慣常閱 學科知識有掌握,運用所學去探究環境、公民或青少年「問題」
讀的書籍都是英語為主,做英文筆記明顯地容易得多。另一方 等議題,又要濃縮地抽取部份研究結果,以精簡的文字和圖片
面是華文世界的理論才起步不久,好的中文資料其實不多。但 呈現,最後扼要地作匯報。這評核模式無疑帶給學生額外的工
是當課堂上,面對四十對似懂非懂的眼睛或在「精神」上曠課 作量,無怪乎他們在死線前都叫苦連天,這點作為負責任的老
的學生時,我想起好朋友蔡寶瓊在她的《我很蠢,但我教書》 師必須正視。但話說回來,在五月三日的下午,當我和同事看
一書內的提問:究竟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教英文,還是思想的提 見中央廣場放置了五十多張海報,大家都感到十分興奮。然而,
升、價值上的轉化?究竟用外語,還是學生熟悉的廣東話/中 最令我感動的是看到某些學生的進步。記得初期報告時,他們
文教學,較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和情感? 對學科的知識只有皮毛;即使報告完成後,某些論點仍然不太
準確。但海報誕生時,他們對概念的掌握漸見成熟,發表時又
為了令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我還是嘗試將筆記翻譯成中 能有條不紊。作為知識「接生婆」的我,看到他們在知識追求
文,而過程真的比想像中複雜。也如寶瓊所說,翻譯並不是一 的過程中下了苦功而又有成果,那份喜悅和滿足真的難以言喻!
個機械、簡單的過程;而是如何將外國提煉出來的概念和理論
架構,與本土社會生活對話。當我用中文做筆記和教學時,除 八年的教學點滴,令我明白教學不單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
了學生明顯地投入課堂的討論,我亦似乎對讀過的理論有更深 自我成長的過程。期望每一個新學年,我都不斷有新的體會!
的體會。一些常用的概念如 sexuality、gender regime、erotic
capital 等等,如何翻譯才能令本地的學生明白它們的意涵,這
都是我以前用英語授課時很少思考的。然而這種「在地化」的
過程,卻因校園的內地生和海外留學生的增多而受到衝擊。再
者,當學生慣用母語和中文資料時,如何令他們閱讀英文參考
資料,藉以和海外學者有也有交流,殊不容易。我並沒有什麼
良策,只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和學生:語言是溝通的媒介,它不



2 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