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一冊, 文章六(二零零三年六月) 鄭美紅、蔡慶麟 中學二年級科學專題研習 --「酸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
|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 |
|
專題研習活動設計及流程
本專題研習以《科學習作的多元化設計--提升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2002)中的建議為設計藍本,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技巧(Science Process Skills),流程中亦加入了P.O.E.〔Predict(預測)--Observe(觀察)--Explain(解釋)〕元素(Russell, 1998; Baird and Northfield, 1995),步驟包括:
- 預測
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套實驗工具,講解將要進行的實驗示範。之後,學生便要預測將發生的事情,以及解釋為甚麼認為這等預測最正確。列出原因後,各同學可私底下投票,互相選出心目中認為最適當的一項解釋--私底下投票可令他們更自主地選出心目中的答案。- 觀察
當教師完成實驗示範後,學生都可觀察到實驗結果。在大部份情況下,同學其中一個預測會跟實驗結果相符,但亦可能有多於一個預測符合實驗結果,或沒有同學預測到真正結果。- 解釋
全班同學可嘗試逐步解釋實驗為甚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學生會以小組形式進行,由於互助合作與學生的正面學習態度發展關係密切,以及組員在智能、科學學習能力、性別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互助合作的情況將可更貼近社會現實情況,並能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態度。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些技能,整個探究過程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見圖表一):(一)資料搜集階段--搜集有關酸雨的資料,初步了解其定義及影響;(二)實驗設計階段--設計實驗,以確定提出的假設,須考慮公平測試條件、變因的界定及控制、測試物料的選用等;(三)進行實驗階段--進行實驗時,運用合適的工具收集數據,有系統、清晰地表達資料;及(四)分析及匯報結果階段--分析所收集的數據,作出結論及匯報結果。
進行活動前,教師應預先訂立進度表(見表格一),把整個活動分成不同階段,註明各階段預定的工作,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掌握和分配工作。工作進度表上有"日期"、"預定的工作"和"完成的工作及日期"三個項目,首兩項由教師填寫,最後一項由學生負責。透過定期審查此進度表,教師可知道每組學生的工作狀況,給跟不上進度的組別提供適當的支援。
此外,學生指引(見表格二)和評分準則(見表格三)也相當重要。學生指引清楚地列明活動的要求、注意事項和評分項目;而評分準則詳細地解釋每項評分項目的要求。雖然這兩份表格同樣列出評分項目,但用途各有不同。前者只列出評分的範圍,簡單扼要,學生較容易明白;後者則詳細描述各評分範圍,供教師使用,有助分辨不同表現的學生,同時亦可給予學生回饋。
完成探究活動後,各組學生須提交實驗報告,以及在班上口頭匯報實驗結果。是次專題研習是根據以下三方面作出評核(詳情請參閱評分準則):
- 編排(40%)-- 實驗報告"資料的質素"、"內容組織"、"文法與錯字"及"是否用心製作及作品外觀"。
- 實驗(30%)-- 科學探究技巧的運用,包括:"實驗設計"、"記錄(圖表、圖片及數據表)"及"分析及總結實驗結果"。
- 匯報(30%)-- 口頭匯報的表現,包括:"匯報內容"、"表達技巧"、"答問技巧"及"時間控制"。
另外,學生還須填寫自我評估表格(見表格四)及小組評估表格(見表格五),進行自我評估和同儕互評。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1, Article 6 (Jun.,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