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2021/22學年獎學金得主(下集)
先前已經為大家揭曉了三位品學兼優的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卓越學術獎學金得主,今天即將為大家介紹另外兩位優秀的國際關係及發展卓越學術獎學金獲得者。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個重返校園的國際關係及發展碩士(MIRD)學生的繼續深造之旅吧!
金融公關精英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的新星:丁鑫
“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
本科主修新聞專業的丁鑫同學,畢業後選擇留港工作。她曾擔任財經記者,之後轉職成為一名財經公關,主要為港股上市公司和在香港IPO的公司提供有關境外媒體關係和投資者關係的顧問服務,服務過的客戶涵蓋銀行業,金融業,醫藥行業,能源行業等。丁同學擁有逾七年的工作經驗,在重返校園之前已經是一家財經公關公司的總監。
選擇MIRD的原因
2018年以後,我切身體會到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是金融市場波動的主要原因:在我和工作團隊處理的案例當中,越來越多我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與國際關係相關的大事件發生。這種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我意識到唯有通過積極地學習國際關係相關知識才能幫助我更好地捕捉金融市場的發展動態。另外回校持續進修一直是我的夢想,再加上我在30歲之前已經達成了自己的職業目標,所以選擇教大的MIRD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決定。
從在職人士轉為學生的身份轉變,帶給你哪些挑戰?
雖然我的父母無條件地支持我,但老實說,直到我真正踏入校園前的那一刻,我還無法確定這個大膽的決定是否正確,畢竟很多人認為我正處於穩定的職業上升期。當我將重返校園深造學習的決定告訴公司時,我的老闆、同事甚至客戶在驚訝的同時也都為我送出祝福,這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我繼續向前走。
話說回來,在學習上也有面臨不小挑戰。首先我是跨專業,以前只是對國際關係有興趣但並沒有系統性地學習過;其次,這是我時隔7年後重返校園,因此我剛開始非常擔心無法適應校園環境。好在這些擔憂在開學後被證實是多餘的。無論是在追趕校巴上課的時候、和同學完成團隊作業的時候、又或是和老師們討論交流的時候,在MIRD課程中學習的每一刻都是令我感到欣喜的。
對教大的深刻印象
學系的教授們擁有著多元化的學術背景以及強勁的研究能力,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地思考。因為這種言傳身教,我們才會深刻地明白何為辯證性思維。對待教學工作,系裡的教授們也是各具特色,認真負責:李肇佑博士教會我要勇於改變;張志健博士讓我明白如何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而在未來不再重蹈覆轍;尹偉文博士用數學和統計學使我更理性地看待國際關係;和經緯博士總會運用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問題等等。學系裡的教授們都是年輕有為的學者,但同時他們都保持謙虛且有極高的包容性。我聽過各位教授們講過最多的話是:“我不一定是對的,歡迎大家和我討論”。不僅在學習上幫助我更好地掌握知識,並且在生活中也教會我時刻保持謙遜,學無止境。
如何利用課餘時間來排解壓力?
學習與娛樂並不衝突,我始終強調Work-Life Balance。
我熱愛一切運動,爬山、游泳、跳舞、普拉提等。我有兩張國際潛水執照,在疫情前我排解壓力的方式是去各個島嶼潛水,最遠去過南半球的東加追過鯨魚。香港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鋼筋混凝土城市,它有山有海,疫情下爬山也是很好地排解壓力的方式。我還非常喜歡游泳,前一段時間我成功橫渡了維多利亞港,這也是2021年除了拿到教大MIRD 錄取通知書之外最讓我感到開心的事情。
未來發展計畫
希望“學有所用”,繼續為在境外上市或運營的公司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姐寄語
“這是我第一次獲得獎學金,所以我覺得意義非凡。”
我在大學時代的成績並不優異,但我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自信。當我重回校園時,多少是因為有種“不想再留下遺憾”而拼盡全力,最終獲得了獎學金。我可以,你也可以!人生就是永不停止地學習,再一一打破玻璃天花板。以你為名的小說會是平淡或是轟轟烈烈,由你自己決定。
渴望傳遞更客觀冷靜的中國聲音:張毓
“Good luck lies in effort”
來自中國東北的張毓同學,2020年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阿拉伯語專業。在本科學習期間,張同學始終秉持著力學篤行的學習態度,自入學起便努力打實專業基礎。大三大四保持績點3.8+的同時,積極參加各類科研專案,如“互聯網+”下餐飲商家外賣模式的轉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等,在實踐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專業所長。畢業後為了增加對不同行業的瞭解,以找到真正匹配個人興趣的工作方向,她廣泛嘗試了諮詢、產品、編輯等多領域的實習。
選擇MIRD的原因
在實習過程中,我萌生了對國際新聞行業的興趣,希冀通過自己的一點力量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積累幫助國內民眾更好的了解世界。但同時我也意識到,僅僅掌握一門外語是無法實現這些志向的。語言畢竟只是工具,而想要更好地應用這門工具則需要以更多技巧與更系統的知識去輔助。想要更加系統、中立地理解國家政策與國際事務,更需要大量積累國際關係理論與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合理剖析不同國際體系成員行為背後的規律。基於這樣的想法,我明確了自己留學的專業方向。
而深入瞭解各所學校後,我發現教大MIRD的課程設置與我的興趣點十分匹配。同時我發現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群英薈萃,擁有多位國關及公共政策領域的專家,這樣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吸引著我,因此最終我在三所港校的offer 中堅定選擇了教大MIRD課程。
選擇重返校園有哪些挑戰? 如何保持高成績點?
於我而言,重返校園面臨到更多的挑戰是從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的轉變。本科期間我大多是跟隨老師的教學指導和作業佈置進行被動學習,而成為研究生後我需要作出更多主動地輸入與輸出。同時,與本科期間耕耘即收穫不同,研究生階段努力轉化為顯性成果的速度要緩慢很多。因此我需要改變自己浮躁的心態,持之以恆地做好日常積累,以期待厚積薄發的力量。
特別是這學期開始了網課後,我一方面需要面對網路不定時卡斷的窘境,另一方面還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心理。相比較第一學期前往教室與同學們一起在課堂上頭腦風暴,獨自對著螢幕的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開小差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採取的辦法主要有:1,提前制定好一周學習計畫,讓自己更專注地參與課堂並及時完成作業。2,提前1-2天做好課前預習。借助老師提供的課件資料或閱讀書單提前對課程內容作初步的瞭解,上課時就可以帶著自己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吸收新知識。
對教大的深刻印象
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強大的師資陣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主任李肇佑博士是一名年輕有為的研究學者,從他的課上,我們認識到國際上面臨的多種社會發展問題與挑戰,以及探究了如何通過國家、公民社會和市場的相互作用解決這些問題。在課程設置上,李老師習慣用問題引出每週的課程主題,讓同學們在思考一個個小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向核心的概念靠近,使得那些本身有些枯燥的理論能夠更透徹的被我們吸收。在小組展示課上,李老師會從展示的內容本身、展示的形式與流程方面及時給出寶貴的建議,幫助我們在之後能夠有針對性地調整,繼而作出更精彩的演講。
尹偉文博士是一位博學慎思的學者,本學期我選修了尹老師的兩門課程,讓我受益頗深。在“國際制度關係與發展”的課程中,尹老師為我們介紹了極具重要的博弈論知識,並引入時事熱點或自身案例輔助我們理解;在“政治經濟學”課堂上,尹老師又帶領我們思考國家制度、歷史與經濟的關係。每節課後尹老師都會抽出大量時間耐心地為同學解答問題,在關於論文寫作和小組展示思路方面引導同學們進行梳理,並給出針對性的建議。同時,尹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大量涉及資料分析的論文並結合他上課時的專題講解,我逐漸克服對數位的恐懼,並培養了對定量分析的興趣。
未來發展計畫
一年的研究生生活轉瞬即逝,在MIRD課程學習不但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的同時,也提供我和許多優秀的老師同學充分交流的機會。
畢業後,我計畫跟隨自己心之所向,加入國內對外媒體。利用我在本科期間學習的語言的同時,充分發揮這一年裡在MIRD習得的國際關係知識,作為掌握第四權力的媒體人,借助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傳遞更客觀冷靜的中國聲音。
學姐寄語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語錄,在這裡想要送給大家:夢想有可能成為現實,生活因此而有趣。願大家提懸對未知事物的敬畏,保持好奇與謙遜,堅定不移的奔赴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