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本學年迎來第二位新成員──Stuti Rawat博士。Stuti於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未來將會開展其個人研究,並與其他學系成員一同就公眾信任、網上教學及社會資本等議題合作進行研究。本學年,Stuti主要任教非營利機構戰略管理、政策科學基礎及公共管理等課程。同時,她亦會開設不同工作坊予碩士學生,教授學術寫作及研究的知識及技巧。

加入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前,Stuti今年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獲得公共政策博士學位。她的博士論文著重於研究公共政策及發展的交叉點,以量化方法研究政府農業投資的成因與績效。她的博士論文榮獲2018年新加坡春金集團可持續發展最佳論文獎(Musim Mas Sustainability Dissertation Award),以表彰她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卓越研究。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期間,Rawat博士積極參與各種研究競賽,並取得優秀成績。她獲得了2017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案例競賽大獎,並在NUS 3 Minutes Thesis Competition取得季軍的好成績。
Stuti曾於國際水管理研究所(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及The Abdul Latif Jameel貧窮行動實驗室擔任顧問及副研究員,這些工作經驗促使她對於農業政策展開全面的研究。目睹農業在印度等中低收入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她認識到完善的公共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她的研究目標是為有效的政策制定提供證據,同時推進對政策制定過程及政策客體行為的理解。Stuti同時以此視角研究水資源、食物安全、氣候變化、行為轉變、自然災害及公共行政等議題。
Stuti過去曾於多間機構擔任兼職顧問,包括世界銀行、尼泊爾山區綜合發展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The Vittorio Dan Segre Foundation (VDSF)等組織。最近亦於劍橋大學為東盟秘書處(ASEAN Secretariat)撰寫東盟發展展望報告(ASEAN Development Outlook Report)。
Stuti表示十分喜愛群山環抱中翠綠的教大校園,她亦十分期待疫情後可以與同學面對面交流,帶他們一同享受音樂和網球帶來的歡樂時光。
Since 1997,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as been subject to test in major controversies especially over national security and constitutional issues. Post-national security law, the optimists hope for the end of disorder and arrival of a 'second transition' while the pessimists worry about the erosion of the city's autonomy and freedom. Apart from growing tensions and fatigu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Hong Kong's political future also faces new turbulence and uncertainty because of escalating US-China conflict. Can the 'two systems' framework still work in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where past assumptions no longer apply?
本學年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迎來兩位新成員加入,分別是講師關仲然先生(Tommy)及博士後研究員Stuti Rawat博士(Stuti)。稍早前,小編們為他們進行專訪,讓大家認識及瞭解他們的研究興趣。本期先為大家介紹Tommy。
加入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前
Tommy於201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其後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繼續攻讀理學碩士;目前,他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博士候選人。他的研究興趣主要是台灣及香港政治,由此延伸到抗爭政治、政黨政治、以及候選人選拔這幾個範疇。他的研究興趣基礎從本科時期開始奠定。他認為,台灣政黨作為大中華地區發展最為成熟的代表,不論在課堂上抑或研究中國政治的學者都會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這亦是他作為一個 「香港人卻在英國研究台灣」的主要原因之一。
Tommy的兩個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又碰巧是出了名的左派作風學校,他也曾在出版書《孤獨課》裡談及,在「左翼重鎮亞非學院」裡,學生都很喜歡參加抗議遊行。文化環境勢必會對人造成影響的,但帶來的並非是激進的,而是批判的思維方式,很難說這不是一種正向的薰陶。無論在香港、台灣或是世界範圍內,社會運動和政黨鬥爭都是今年非常「大」或者說熱門的話題,這也和他所研究的台灣政黨與社會運動關係的博士論文匯合了。
Tommy曾任德國杜賓根大學及台灣中央研究院作訪問學者,從香港到英國到德國再到台灣,最後回到香港,他說這是一段在不同且多元化學術氛圍裡不斷成長的經歷。研究生時期的Tommy與本科時期的Tommy有很大差別,就是更加投身於純粹的學術了。他提到在英國學習蠻深刻的一件事是,亞非學院的台灣研究中心每個星期都固定會舉辦許多活動,不局限主題,邀請不同的客座教授來做不同的分享。他還說到,由於地方局限性,香港學生本身都沒有很大的移動性(mobility),本科畢業離開香港以後,漂泊異地留學的這些年,他更能夠熟習獨立生活。

在教大裡的未來計劃
Tommy將會在新的學期裡教授一年級的2門課程,並同步完成博士論文。
在而今疫情已經成為新常態的新學期,他對於不能和學生面對面授課感到遺憾,與此同時,線上教學也給他帶來了挑戰。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並不會影響他以朋友的方式來和學生們相處。拋開學術上的指導,也能和學生們一起聊聊校園生活的趣事或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對於APS,他和一年級的新生們一樣是初來乍到,希望師生間能一起互相鼓勵打氣,盡快適應新環境。
當然,他對學生也有些期許:升入大學以後,一方面:除了上課,更要好好享受大學生活,珍惜短暫且珍貴的時間,勇於嘗試不同的新鮮事物;另一方面:牢記作為學生的本職,不要放棄讀書。
研究資助局於2020年7月2日公佈優配研究金撥款結果。優配研究金是香港高等教育界其中一項旗艦級研究資助計劃。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三位學者在本年度成功獲得撥款,合共超過160萬港元。
研究員 | 學科範疇 | 研究題目 | 撥款金額 |
---|---|---|---|
呂大樂教授 | 人文學及藝術 | Accommodat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olonial Hong Kong – Emerging Chinese Nationalis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1970s | HK$ 516,374 |
和經緯副教授 | 社會及行為科學 | The Dynamics of 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the Social Policy Sphere: Polic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in China’s Public Hospital Reform | HK$ 618,000 |
李肇祐副教授 | 社會及行為科學 | High-skilled migration policies of Chinese cities: variation and explanations | HK$ 477,144 |
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主任(教與學)兼助理教授伍鳳嫦博士昨日(七月一日)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訪問中,伍博士表達有關國家安全法對於公民社會及學術界的影響。報導全文請瀏覽:https://nyti.ms/3dQEU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