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Policy Studies (APS)* organised five sessions for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eries’ in December 2021 to promote the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s (Honours)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BSocSc(SEDS)], a new senior-year entry programme to be launched in the 2022/23 academic year. This series of seminars is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ity’s Central Reserve Allocation Committee (CRAC) Fu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part of a fast-growing movement that utilises business tools to tackle pressing social problems and promote social causes. To encourag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reated the So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Fund in 2013. This mission is shared by the commercial world.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many businesses and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have also founded incubators and startup funds. According to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HSBC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Centre (2021), the number of social enterprise projects has increased from 269 in 2007 to 659 in 2021.
Against this backdrop, APS* is thrilled to have invited six experts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with our university members and prospective BSocSc(SEDS) students. They are Dr Yanto Chandra, Associate Professor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Mr Francis Ngai, Founder and CEO of Social Ventures Hong Kong (SVhk); Mr Swadiq Khan, Founder of Chrisly Café; Mr Howard Ling Ho-wan, MH, Chief Consultant of HKCSS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Centre and Conveno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Social Intelligence Alliance; Dr Norah Wang, Research Fellow of the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Mr Timothy Ma, MH, JP, RSW, FCRP, Founding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Senior Citizen Home Safety Association.
The series was well received, attracting over 300 participants in total. Dr Xiao Hanyu,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PS* and Programme Leader of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s (Honours)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sai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modern social economy. We hope by organising scholarly activities like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eries, we can stimulate more discussions about how social enterprises can provide innovative ideas to help solve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al problems that defy easy solutions.”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series can rewatch the sessions here.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Policy Studies and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have been merged to form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olicy Studies from 1 July 2023.
Hong Kong has been embroiled in what can be described as 'identity politics' ever since reunification in 1997. The political confrontation in 2019 was a watershed, where the pro-local identity shot up to almost 78% by year-end according to some polls, before coming down gradual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very wary of nascent separatism. In addition to growing emphasis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education, a 'return of hearts' (人心回歸)to the nation is also urged. Is 'identity' the real issue driving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nd conflict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or is it more a framed articulation of political contestation grounded in multiple grievances and anxieties? This policy dialogue seeks to tease out the critical issues and to separate myths from realities. The three speakers all have long years of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s pre-1997 transition and post-1997 governance.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為鼓勵具有傑出成就的學生報讀課程,根據學生背景、學術表現、社會服務及面試表現為優秀學生提供入學獎學金。2021至2022學年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課程(MPPM)共有兩位同學獲得全額入學獎學金(涵蓋全額課程學費、住宿津貼、伙食費及一般開支津貼),分別是來自泰國的Pakin KAEWKUNGKA (Pipo) 和Jeerawan TANAOUN (Gina)。
Pakin KAEWKUNGKA (Pipo)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把握每一個機會
“No Pain, No Gain”

Pipo同學是21/22學年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課程(MPPM)秋季班的國際生。在泰國土生土長的他,以優異成績取得泰國清邁大學公共管理學士學位。就讀本科期間,他曾作為研究主講人參與在泰國舉行的“第五屆全國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術會議 - 新常態後的狀態與挑戰” 。敦品勵學的Pipo同學還在大二和大三期間,連續兩年獲得學術卓越獎。從清邁大學畢業後,他懷揣著雄心壯志定下了前往海外繼續深造的目標,望能擴闊視野、增加歷練,最終地選擇了香港教育大學攻讀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課程,並有志運用所學知識為社會做出貢獻。
為何會選擇修讀MPPM?
受到家人的薰陶,我從小就對公共政策很感興趣。小時候,家人們會引導我從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不同時事議題,這便是我的公共政策啟蒙。隨著我對公共政策領域的學習,更堅定了我在社會問題和政策分析方面繼續研究的決心。我注意到香港教育大學的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課程可以滿足我的學術興趣,並提供廣泛的專業選修課拓寬視野。並且課程結構聚焦亞洲,能讓我審視本地區面臨的重大社會政策挑戰。此外,MPPM課程不僅專注公共政策領域,並涵蓋組織管理、公共財政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專業方向。機不可失,所以我便當機立斷把握這個機會,前往香港教育大學攻讀MPPM!

學習遇到過哪些挑戰並且是如何克服的?
我在學習期間也遇到過一些挑戰。因為課程所涵蓋課題非常廣泛,讓我在學期初期多少感到有些吃力;但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此,會為每堂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以免掉隊。我會多閱讀老師們提供的閱讀材料,也會額外去搜集一些期刊文章,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藉此機會也想感謝我的老師們,他們知識淵博, 在各自專業領域的研究具有廣泛影響力。在課堂上,老師們常常鼓勵我們進行討論和分享不同的觀點,加深我們對研究主題的理解,讓我們在消化知識上事半功倍。此外,MPPM 提供的課外活動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期開始之前,學系就非常貼心地為同學們提供了有關論文寫作的學術工作坊,交給我們如何有效地完成學術論文寫作,讓大家獲益良多。

學長寄語
“不要猶豫” 我建議同學們在上課前提前閱讀課程大綱和老師提供的閱讀材料,這將有助於你為每堂課做好充分準備。此外,不要讓拖延症侵蝕你的生活,儘早開始作業並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修改。
Jeerawan TANAOUN (Gina) :積極探索,成為更好的自己
“Never Regret”

Gina同學是22/23學年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課程(MPPM)春季班國際生,她於2019年憑藉一等榮譽的優異成績取得泰國清邁大學公共管理學士學位。畢業後,Gina同學先是在一所私立學校從事了一年半的教師工作,然後為了豐富自己的國際視野並更多地瞭解西方文化,她隻身前往歐洲並作為交流生工作了近兩年的時間。這段在歐洲的工作經歷讓Gina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策差異。因此,勤學篤行的她決心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重返校園來到香港教育大學攻讀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課程。
為何會選擇修讀MPPM?
為了夯實自己的公共管理專業基礎,我一直積極參與實習及各種研究項目。本科時期,我便曾作為專案經理參加了一個名為“智慧垃圾桶”的政策倡議專案,提高人們對廢物分類的認識。2019年,我參加了美國蒙大拿大學舉辦的“東南亞青年領袖倡議計畫”(Young Southeast Asian Leaders Initiative),這是我首次實地瞭解美國政府如何通過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處理國家的資源問題。最後,我所在的團隊成功獲得了在緬甸實施該項目的基金:紅樹林管理計畫(Mangrove Ranger project)。 這次難忘的經歷讓我受益良多,它不僅使我深刻地意識到有效地執行政策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我決心繼續學術深造之旅的契機。
我渴望學習和積累與公共政策和管理的專業知識,讓自己即使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仍能保持競爭力。我知道MPPM為同學提供政策分析和評估、戰略溝通、比較社會政策、公共部門管理和發展等方面的技能培訓,課程設置也非常符合我的興趣與職業規劃。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作為一個以研究為本的學系,其濃厚扎實的學術氛圍深深地吸引著我。更感謝學系為我提供了全額獎學金,讓我在香港展開這一年精彩紛呈的學習之旅。

你會如何評價泰國和香港的學習模式?
香港和泰國的學習方式有較大的差異。在泰國,課程學習的重心一般都是圍繞著課上的知識體系去展開。 然而,香港的課堂更有利於鍛煉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我們常常需要跳脫自身的固定思維進行頭腦風暴。教授們善於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調動我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香港教育大學依山傍水,秀麗幽靜校園環境能讓我能更加專注於學習。
MPPM課程學習的體驗與收穫。
“亞洲比較社會政策”課程給我影響很深。課程從比較分析的角度,帶領我瞭解到亞洲不同國家或地區是如何採取不同的社會政策來改善社會問題。學系副系主任和經緯博士是本堂課的授課老師,和博士是一位年輕有為的政策研究學者,在教學上認真負責,課上他會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啟發同學們獨立思考,再從不同的角度幫助我們分析和講解。在課堂中積極聆聽同學的展示,主動發言交流都會加強我們的語言溝通能力。這門課鼓勵著我學術成長的同時,也讓我明確了自己的職業方向。期待畢業後能加入NGO工作,並充分利用我習得的社會政策知識來回饋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另一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課程是“創造共用價值和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是一種通過共用價值理念解決社會問題並促進社會進步的創業模式。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價值結合商業的理念。許國洪博士知識淵博,教學嚴謹。也正是因為許博士的嚴謹態度,促使我對研究方案進行更深入地反思和改進,潛移默化地訓練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習中遇到過哪些挑戰並且是如何克服的?
作為一名國際學生,我必須面臨的挑戰便是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在來香港之前,我只有經歷過東南亞和歐洲文化。第一次接觸到中國文化,這讓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但我明白自己不能卻步,反而應該充分利用此次開闊視野的機會,結交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互相瞭解彼此的文化及思維方式。 由於MPPM學生背景的多元,我很幸運能遇到幾位來自泰國的學長。與有經驗的人相互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幫助我迅速適應了新環境的同時,也認識了很多來自中國的同學。在空餘的時間裡,我會約上好友一起去徜徉美麗的香港。勞逸結合幫助我更好地釋放學習壓力。
學姐寄語
未來無法預測,不要害怕嘗試未知的領域。凡事都有第一次,勇敢走出舒適圈並努力嘗試各種事。當然,保持積極的心態也很重要。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氣餒,積極地從失敗中吸取經驗,並爭取在下次做得更好。
先前已經為大家揭曉了三位品學兼優的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卓越學術獎學金得主,今天即將為大家介紹另外兩位優秀的國際關係及發展卓越學術獎學金獲得者。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個重返校園的國際關係及發展碩士(MIRD)學生的繼續深造之旅吧!
金融公關精英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的新星:丁鑫
“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
本科主修新聞專業的丁鑫同學,畢業後選擇留港工作。她曾擔任財經記者,之後轉職成為一名財經公關,主要為港股上市公司和在香港IPO的公司提供有關境外媒體關係和投資者關係的顧問服務,服務過的客戶涵蓋銀行業,金融業,醫藥行業,能源行業等。丁同學擁有逾七年的工作經驗,在重返校園之前已經是一家財經公關公司的總監。
選擇MIRD的原因
2018年以後,我切身體會到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是金融市場波動的主要原因:在我和工作團隊處理的案例當中,越來越多我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與國際關係相關的大事件發生。這種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我意識到唯有通過積極地學習國際關係相關知識才能幫助我更好地捕捉金融市場的發展動態。另外回校持續進修一直是我的夢想,再加上我在30歲之前已經達成了自己的職業目標,所以選擇教大的MIRD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決定。
從在職人士轉為學生的身份轉變,帶給你哪些挑戰?
雖然我的父母無條件地支持我,但老實說,直到我真正踏入校園前的那一刻,我還無法確定這個大膽的決定是否正確,畢竟很多人認為我正處於穩定的職業上升期。當我將重返校園深造學習的決定告訴公司時,我的老闆、同事甚至客戶在驚訝的同時也都為我送出祝福,這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我繼續向前走。 話說回來,在學習上也有面臨不小挑戰。首先我是跨專業,以前只是對國際關係有興趣但並沒有系統性地學習過;其次,這是我時隔7年後重返校園,因此我剛開始非常擔心無法適應校園環境。好在這些擔憂在開學後被證實是多餘的。無論是在追趕校巴上課的時候、和同學完成團隊作業的時候、又或是和老師們討論交流的時候,在MIRD課程中學習的每一刻都是令我感到欣喜的。
對教大的深刻印象
學系的教授們擁有著多元化的學術背景以及強勁的研究能力,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地思考。因為這種言傳身教,我們才會深刻地明白何為辯證性思維。對待教學工作,系裡的教授們也是各具特色,認真負責:李肇佑博士教會我要勇於改變;張志健博士讓我明白如何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而在未來不再重蹈覆轍;尹偉文博士用數學和統計學使我更理性地看待國際關係;和經緯博士總會運用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問題等等。學系裡的教授們都是年輕有為的學者,但同時他們都保持謙虛且有極高的包容性。我聽過各位教授們講過最多的話是:“我不一定是對的,歡迎大家和我討論”。不僅在學習上幫助我更好地掌握知識,並且在生活中也教會我時刻保持謙遜,學無止境。
如何利用課餘時間來排解壓力?
學習與娛樂並不衝突,我始終強調Work-Life Balance。 我熱愛一切運動,爬山、游泳、跳舞、普拉提等。我有兩張國際潛水執照,在疫情前我排解壓力的方式是去各個島嶼潛水,最遠去過南半球的東加追過鯨魚。香港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鋼筋混凝土城市,它有山有海,疫情下爬山也是很好地排解壓力的方式。我還非常喜歡游泳,前一段時間我成功橫渡了維多利亞港,這也是2021年除了拿到教大MIRD 錄取通知書之外最讓我感到開心的事情。
未來發展計畫
希望“學有所用”,繼續為在境外上市或運營的公司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姐寄語 “這是我第一次獲得獎學金,所以我覺得意義非凡。” 我在大學時代的成績並不優異,但我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自信。當我重回校園時,多少是因為有種“不想再留下遺憾”而拼盡全力,最終獲得了獎學金。我可以,你也可以!人生就是永不停止地學習,再一一打破玻璃天花板。以你為名的小說會是平淡或是轟轟烈烈,由你自己決定。
渴望傳遞更客觀冷靜的中國聲音:張毓
“Good luck lies in effort”
來自中國東北的張毓同學,2020年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阿拉伯語專業。在本科學習期間,張同學始終秉持著力學篤行的學習態度,自入學起便努力打實專業基礎。大三大四保持績點3.8+的同時,積極參加各類科研專案,如“互聯網+”下餐飲商家外賣模式的轉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等,在實踐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專業所長。畢業後為了增加對不同行業的瞭解,以找到真正匹配個人興趣的工作方向,她廣泛嘗試了諮詢、產品、編輯等多領域的實習。
選擇MIRD的原因
在實習過程中,我萌生了對國際新聞行業的興趣,希冀通過自己的一點力量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積累幫助國內民眾更好的了解世界。但同時我也意識到,僅僅掌握一門外語是無法實現這些志向的。語言畢竟只是工具,而想要更好地應用這門工具則需要以更多技巧與更系統的知識去輔助。想要更加系統、中立地理解國家政策與國際事務,更需要大量積累國際關係理論與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合理剖析不同國際體系成員行為背後的規律。基於這樣的想法,我明確了自己留學的專業方向。 而深入瞭解各所學校後,我發現教大MIRD的課程設置與我的興趣點十分匹配。同時我發現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群英薈萃,擁有多位國關及公共政策領域的專家,這樣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吸引著我,因此最終我在三所港校的offer 中堅定選擇了教大MIRD課程。
選擇重返校園有哪些挑戰? 如何保持高成績點?
於我而言,重返校園面臨到更多的挑戰是從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的轉變。本科期間我大多是跟隨老師的教學指導和作業佈置進行被動學習,而成為研究生後我需要作出更多主動地輸入與輸出。同時,與本科期間耕耘即收穫不同,研究生階段努力轉化為顯性成果的速度要緩慢很多。因此我需要改變自己浮躁的心態,持之以恆地做好日常積累,以期待厚積薄發的力量。 特別是這學期開始了網課後,我一方面需要面對網路不定時卡斷的窘境,另一方面還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心理。相比較第一學期前往教室與同學們一起在課堂上頭腦風暴,獨自對著螢幕的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開小差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採取的辦法主要有:1,提前制定好一周學習計畫,讓自己更專注地參與課堂並及時完成作業。2,提前1-2天做好課前預習。借助老師提供的課件資料或閱讀書單提前對課程內容作初步的瞭解,上課時就可以帶著自己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吸收新知識。
對教大的深刻印象
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強大的師資陣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主任李肇佑博士是一名年輕有為的研究學者,從他的課上,我們認識到國際上面臨的多種社會發展問題與挑戰,以及探究了如何通過國家、公民社會和市場的相互作用解決這些問題。在課程設置上,李老師習慣用問題引出每週的課程主題,讓同學們在思考一個個小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向核心的概念靠近,使得那些本身有些枯燥的理論能夠更透徹的被我們吸收。在小組展示課上,李老師會從展示的內容本身、展示的形式與流程方面及時給出寶貴的建議,幫助我們在之後能夠有針對性地調整,繼而作出更精彩的演講。
尹偉文博士是一位博學慎思的學者,本學期我選修了尹老師的兩門課程,讓我受益頗深。在“國際制度關係與發展”的課程中,尹老師為我們介紹了極具重要的博弈論知識,並引入時事熱點或自身案例輔助我們理解;在“政治經濟學”課堂上,尹老師又帶領我們思考國家制度、歷史與經濟的關係。每節課後尹老師都會抽出大量時間耐心地為同學解答問題,在關於論文寫作和小組展示思路方面引導同學們進行梳理,並給出針對性的建議。同時,尹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大量涉及資料分析的論文並結合他上課時的專題講解,我逐漸克服對數位的恐懼,並培養了對定量分析的興趣。
未來發展計畫
一年的研究生生活轉瞬即逝,在MIRD課程學習不但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的同時,也提供我和許多優秀的老師同學充分交流的機會。 畢業後,我計畫跟隨自己心之所向,加入國內對外媒體。利用我在本科期間學習的語言的同時,充分發揮這一年裡在MIRD習得的國際關係知識,作為掌握第四權力的媒體人,借助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傳遞更客觀冷靜的中國聲音。
學姐寄語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語錄,在這裡想要送給大家:夢想有可能成為現實,生活因此而有趣。願大家提懸對未知事物的敬畏,保持好奇與謙遜,堅定不移的奔赴自己的未來。
18 February 2022 marks the 3rd anniversary of the promulgation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Outline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has by now become the catchword whether in government, business or professional sectors. The Outline Plan sets out 5 big goals in strategic positioning: a vibrant world-class city cluster; a globally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hub; an important support pillar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showcase for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a quality living circle for living, working and travelling. Joint efforts in "going global" are emphasized, to enable the GBA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t is a tall order. This Policy Dialogue examines how Hong Kong can leverage its institutional strengths and key resources in taking advantages of the GBA platform to foste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hape a stronger future. New opportunities emerge out of GBA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ut there also exist challenges and threats.
Dr Lina Vyas, 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Policy Studies at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recently published an article on Policy and Society, entitled ‘“New normal” at work in a post-COVID world: work-life balance and labor markets’.
The COVID pandemic has disrupted the labor markets, the new working arrangements have challenged traditional labor relationship and work practices. What is the ‘new normal’? How has the pandemic impacted the work-life balance? Dr Lina Vyas urges the policymakers and business sector to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more sustainable model for “new normal” work practices.
Read more: https://doi.org/10.1093/polsoc/puab011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2021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 Hong Kong continues to top the world's 92 metropolitan housing markets as the least affordable. Its house price-to-income ratio is 20.7, compared to Singapore's 4.7. Despite lengthy debates over the past decade, with various attempts to manage demand and increase land supply, and recent urge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have the problem tackled with determination, housing affordability remains lagging seriously behind needs and expectations. Is it just a land problem? What about planning restrictions and community politics? Can Hong Kong learn from Singapore? This policy dialogue re-examines these critical questions, with some insight from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