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dents as Teaching Partners: Developing Pedagogic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in Chinese Storytelling and Writing with Community Engagement under ‘Student Network Group’ Framework (with a Digital Archive of Chinese Narratives Open to the Public)
-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提升教學法知識:以虛擬實境教授中國歷史促進學生正向心理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元宇宙戲劇教育:課室外的新素養學習
項目負責人 - 張曉恩博士
Cultivating Students’ Global Perspectives through Course Design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Affective Aspect of Learning
項目負責人 - 余君偉教授
Writing Plus: Using Creative Writing Pedagogy to Enhance Teaching Development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為配合教育局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及透過中國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正向心理,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開展了一項應用虛擬實境(下稱VR)技術的中國歷史教材設計計劃,希望通過虛擬實境教授中國歷史能提升教學效率,並促進學生學習正向心理。
本計劃旨在提升中史老師虛擬實境的教學法知識,開放予本校對中國歷史教學具熱忱的學生參與學習並進行研究,令學生有能力將VR教學相關理論及技巧應用在中國歷史教學之上。
於2022/23學年,文學及文化學系與校外合作單位「網龍」在大學校園內已陸續舉辦了五場VR製作培訓講座,主要是運用「VR創想+」軟件製作中國歷史教材,吸引了接近50人參與, 參與學生都能從中學習到簡易但實用的VR 製作技巧。我們預期能在計劃期間內完成六個以中國歷史人物為主的VR教材,連結該人物所展示的正向心理要素,並於2023年7月到前線合作中學試教。
本計劃旨於讓初中學生進入虛擬場景,以第一身「沉浸」及「體驗」方式學習中國歷史和正向心理元素,同時提高教大學生的教學質量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運用創新科技教學,培養未來教育者的專業卓越和道德責任,並實現教大在教育方面領先的目標。
教學發展項目「元宇宙裡的戲劇教育:課室外的新素養學習」於2023年1 月開展。此項目目的是建立一個具互動性、新奇有趣及符合網絡安全的平台,讓學生可以在課後繼續學習戲劇。
在這元宇宙學習空間裡,學生可以選擇代表自己的虛擬替身進行各種戲劇活動,如過程戲劇、角色塑造及流轉角色等,並且可運用真人發聲或文字交談,同時亦可以以姿勢和動作等交流溝通。此項目將設計可配合元宇宙空間學習的課堂活動,在教授溝通技巧及文學欣賞等課堂裡以混合學習模式使用,讓戲劇教育元宇宙成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平台。除了提升學生語言及文學欣賞能力,此項目期望透過戲劇教育訓練學生的新素養——一種跨學科所需的思維模式,由技能層面如閱讀、寫作至文化及批判性思考。
除了設計戲劇教育的混合學習配套外,此項目亦會為教大同學及本地中學生提供戲劇教育工作坊,本地學校的工作坊將由參與此項目的教大同學主持;戲劇教育不但可為參與者帶來成長與轉變,導師從中亦有學習與體會,因此活動可讓教大同學及本地學校學生一同學習和成長。
戲劇學習的元宇宙空間建設已初步完成,並會在今年夏天舉辦的兩次工作坊試用;期望在使用這平台的過程裡,可發展一套元宇宙戲劇教育模式,而且有足夠經驗數據幫助我們了解元宇宙如何有助發展更具創意的戲劇教育,並為此教學方法開闢更多可競爭、合作以及融合的空間。
繪本 X 文藝創作: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Beginning Research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A Companion to Honours Projects
項目負責人 - 區仲桃博士
Prepare a Workable Thesis for Literature Papers: A User-Friendly Guide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Into the Picture Book Landscape: Facilitate the Pedagog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項目負責人 - 施偉諾先生
從文物學習歷史:碑拓的理論與實作工作坊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元宇宙「歷」險:歷史人物虛擬實境教材套製作先導計劃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Guided by the Senses: Enriching the Creative Writing Curriculum with Experiential Learning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Approaching Theatre for the Impression of Drama
項目負責人 - 張曉恩博士
Writer-in-residence Programme: Creativity, Practices and Curriculum (Stage I)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Empowering Students in Their Final Paper Writing: A Student-based Approach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透過繪本和文藝創作形式舉辦比賽及展覽,內容連繫至閲讀、繪畫及人工智能技術,旨在鼓勵大學生認識蟹足腫,學習以正面態度面對疾病和陪伴病患者,並重視人文關懷。同時,向公眾宣揚關心大眾、關懷社會的訊息。
比賽於2024年11月至12月之間舉辦,主題為「《煩惱獅與螃蟹先生》背後:關懷病患者之聲」,參賽者先閲讀指定繪本,再運用人工智能繪畫,輔以文字作為讀後感,以表達對病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指定繪本《煩惱獅與螃蟹先生》由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一級講師蔡逸寧博士創作,故事講述主角煩惱獅在海底世界遇上意外,傷口形成的疤痕不單難以痊癒,更帶給他無盡的痕癢和疼痛。作者將其研發的教育理論(SMILE)融入繪本當中,探討患者面對蟹足腫的不同心理狀態和階段,以及表達對病患者的關懷理念。參賽作品根據評判審核及社交媒體平台公眾讚好數字結果,甄選出七幅優秀作品。
是次比賽之參賽作品亦於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1月15日之間向公眾展示,主題為「《煩惱獅與螃蟹先生》背後:關懷病患者的文藝創作展」,展覽地點為三聯書店灣仔文化生活薈,同場展出由蟹足腫患者親製的藝術治療作品。期間,蔡逸寧博士擔任由非凡出版社及一本讀書會合辦之「讀健康」分享會講者,除了向與會者介紹《煩惱獅與螃蟹先生》的創作理念,亦與精研微創外科中心陳東飛醫生、香港蟹足腫協會主席Edith以及蟹足腫患者Rachel,一起探討繪本和文藝創作如何在關懷病患中發揮作用,以及關於蟹足腫的知識及應對方法。
This project will provide students taking “Honours Project I: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posal” (HP I) with supplementary exercises to help them develop as passionate researchers, independent inquirers, and knowledge creator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disciplines. These supplementary exercises serve to strengthen one of the Graduate Attributes (Innovation) and support three of the Generic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 (Problem Solving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laid down by the University. To do this, the project aims:
-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research topics
- To assist them in devising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lans with a more holistic and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ationale behind various research skills
- To inspire them to perform more extensive searches for knowledge relevant to their own research
- To better prepare them with research visions that will prove sustainable in the long run
- To develop a practical online platform for them that can be adapted and optimized for future projects
- To help BA(LS), BEd(EL), and BA(LS) & BEd(EL) Double Degree students effectively present a workable thesis
- To prepare a document providing user-friendly guidelines on presenting a strong argument in literature papers
- To promote literary walks as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current LCS Creative Writing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courses (LIT 2003 and LIT 1002).
- To appreciate the creation of local picture books.
- To apply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into concretely feasible teaching plans.
「拓碑」技術始見於南北朝時期,是以宣紙沾上白芨水以浮貼於石碑表面,再經捶打、刷墨後揭下,以複製石刻文字與圖像的傳統技藝。本工作坊計劃傳授這一項絕 學,並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 運用石刻史料探索與呈現歷史
- 賞析石刻史料的書法藝術之美
- 傳承拓碑絕學
- 運用拓碑技術進行文化資產保存
本計劃教導同學發掘碑刻的史學與藝術價值,為本系歷史課程開啟新視角。本計劃複製的碑刻亦可作為本系開授之「HIS 1022 中國歷史研究法:史料、方法與田野考 察」、「HIS 2031 中國歷史(三):宋至清中葉」以及 「臺灣歷史:傳統與現代的 連結」等科目的課程教材。本計劃傳授的拓碑技藝尚可運用於石質文物保存,既呼應本系歷史課程「總整計劃(Capstone Project)」的「公眾史(public history)」發展方向,也足以強化本校新創之「文化遺產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的教學。
為配合近年教育界強調「元宇宙」、「虛擬實境」、「沉浸式學習」的趨勢,本計劃將創新科技融入中國歷史教學。本校中國歷史主修學生透過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認識虛擬實境應用在教育的現況,並掌握虛擬實境劇本的創作方式。最後,本校學生會以歷史人物為主題,建立本土化的虛擬實境的教材套。活動中,同時提升參與者的教育專業水平。計劃既配合文學及文化學系的使命,培育具備製作數碼教材的學生,提升本系學生的歷史教育專業水平;又能配合人文學院藉由對本地中小學教育的參與,以及與本地、國際伙伴的協作,推動知識轉移,以回應本地對歷史教育視野的需要;更能秉承本校帶領教育創新的發展方向。
本計劃的目標如下:
- 為教大學生提供資源庫和互動平台,成果亦轉化為BEd(CHIST)、BEd(HIST)及PGDE(HIST)的教學法課程教材;
- 讓教大學生認識教育局歷史科課程指引提及的教學宗旨和目標,以創新形式推動歷史教學;
- 支援和鼓勵教大學生將教學理論加以實踐;
- 通過專業分享會,讓教大學生評估、鞏固和宣傳相關的教學材料和研究成果,並探討多媒體教學的新方向;
- 為本港高小及初中學生設計歷史人物虛擬實境劇本和工作紙,將知識和創見轉移,應用於學校及社會;
- 建立學系與本港學校的伙伴關係,將來可為本系學生提供更多學校體驗或試教的機會。
- To promote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current LCS Creative Writing courses (Chinese and English; LIT 2003 and LIT 3046).
- To invent new literary and creative writing (Chines and English) pedagogy specifically about integrating the taste, the smell, the touch, and/ or body movement into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who join LIT3012 to watch and appreciate drama; to observe “the Impression of Drama” – a core concept taught in the course – of a play; and to, furthermore, employ the approaches of analysing the impression of drama in their discussion of the play as well as to apply the concept in their own play writing and performance. To achieve this, the subsidies of ticket fee would be provided for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programme.
- To nurture and promote students’ creativity through literary arts and other art forms;
-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current BEd (EL) and BA (LS) programs;
- To strengthen pre-service teachers’ training on how to teach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writ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ettings.
- To help Year 1 students learn how to write a good final paper
- To help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IT 2043
部門知識移轉項目
Promoting Historical Empathy: Effective History Learning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項目負責人 - 姜鍾赫博士
繪本 X 短片分享:共建正向生活態度比賽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香港海洋文學文化主題平台」建置與推廣計畫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 Ho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ssion(s) for frontline history instructors;
-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empathy;
- Provide practical examples of how to apply the pedagogy in their history lessons;
- Collect feedback from participants;
- Produ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 on historical empathy.
教育局在各科的課程指引強調培育學生正向態度和正面價值觀的重要性。有見及此,本計劃以正向教育繪本——《煩惱獅與魔法兔》為基礎,透過語文故事傳達7個「自尊錦囊」的法寶(沙維雅模式輔導理論工具),令小學生在提升語文能力同時發掘自身內在的力量,解決生活遇到的問題。為了推廣正向生活態度,本計劃以比賽形式鼓勵小學生把「自尊錦囊」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計劃提供繪本的教學設計及〈尋寶指引〉(工作紙),供全港教師免費使用。小學生將透過本計劃提供的AR濾鏡(附錄二)隨機抽取「自尊錦囊」,分享以該「自尊錦囊」面對生活挑戰的經歷,錄製成短片參與比賽。最後,本計劃的比賽評審從中選出優秀作品,上載至計劃主持人持有的正向生活態度平台(附錄三),讓公眾投票選出優勝作品。比賽構思能為全港學生建構正向生活態度分享平台,參賽者既能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應用「自尊錦囊」,積極面對成長的轉變與挑戰;參賽者以短片形式分享又能訓練説話及語文能力;公眾可在本平台交流提升正向生活態度的心得。本計劃讓正向教育不再局限於課堂單向傳授,更強調和重視學生的應用及實踐。繪本延伸工作紙的設計,深化學生對「自尊錦囊」的運用,同時讓教師、社工、家長等也了解引導學生分享以及提升正向生活態度的法門。
本計劃配合文學及文化學系的使命,培育具備製作數碼教材的學生,提升本系學生的教育專業水平,深化學生對正向教育的理解,以回應教育局對正面價值觀的培養及重視;又能配合人文學院藉由對本地教育的參與,以及與不同伙伴的協作,推動知識轉移,更能秉承本校帶領教育創新的發展方向。
本計劃的目標如下:
- 以Instagram AR濾鏡為比賽主題,鼓勵小學生分享日常的正向生活態度,回應教育局課程指引,運用生活化題材進行正向教育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積極面對生活的轉變和挑戰;
- 運用繪本、拍攝短片,結合社交平台,鼓勵學生實踐正向生活態度,使正向教育的方式趨多元化;
- 把理論和著作成果轉化為能力的應用,由理論帶動實踐,提供教學設計和工作紙,支援職前老師、在職老師、社工、家長等推行正向教育;
- 通過專業分享會評估、鞏固和宣傳相關的教學材料和研究成果,並探討多媒體教學、正向教育的新方向;
- 建立學系與本港學校及機構的伙伴關係,為本系學生提供更多深化、應用和實踐教學的機會。
香港環海,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260多個小島,造就多元的海洋景觀及生態。事實上,香港之所以從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會、金融中心,其複雜的歷史也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帶來漁業和海上貿易的機會,也同時帶來殖民者和侵略的砲火。自然與歷史在香港譜出複雜且澎湃的交響曲。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理應孕育出豐富的海洋意識與書寫,但香港人每天望海、過海,卻普遍對海洋缺乏論述與想像。
海洋的廣大無垠、波濤洶湧,自古以來是人類敬畏並欲征服的對象,更是人類想像力的泉源,如梅爾維爾的《白鯨記》、畢爾.羅迪的《冰鳥漁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許多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皆奠基於海洋。在香港,「海洋文學」一詞最早見於1953 年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的楊鴻烈《海洋文學》一書,雖未進一步定義及解釋「海洋文學」的內涵與範疇,可以確定的是海洋文學在當時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次文類(sub-genre)概念被提出,雖然歷來香港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皆觸及海洋有的場景,但海洋意象和題材甚少被置於主題的位置而加以重視或經營,更未有海洋文學的研究討論。直到2000年代之後,謝曉虹、梁偉洛(可洛)、蔣曉薇和唐啟灃等一批年輕作家刻意在作品裡經營海洋意象與題材,找回海洋文化在香港的活力。
本系(LCS)一直以「推動知識轉移,以回應本地、亞洲以至全球對於審美經驗、個人成長、歷史視野和批判思維的需要」為使命。本計畫旨在建構一個「香港海洋文學文化主題平台」網站,蒐集香港文學歷來與海洋題材、海洋意象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整理、詮釋海洋文化與香港間各種複雜的關係,讓海內外大眾了解、思考海洋對於城巿的啟發和意義,達到推廣香港文學閱讀的目標,並期望藉此連結周遭國家或地區,與世界接軌。作為香港海洋文學初步研究與建構,本計畫預計蒐羅與海洋書寫相關的作家、作品,並依其內容所觸及的主題加以分類,作為推廣、思考香港海洋文學內涵與精神的基礎建設。對大學與學系而言,無論是在文學、文化研究領域推動新議題,或是推廣香港海洋文學的研究和閱讀予社會大眾認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