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院同仁之間,流行一個小謎語﹕15•70•128。稍為熟悉本校歷史的朋友,屈指一算,一定知道答案﹕
15:教院在一九九四年由五所前師範學院(羅富國師範學院、葛亮洪師範學院、柏立基師範學院、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及語文教育學院)組成,到二零零九年,就是本校成立的十五周年。
70:教院歷史最悠久的前身師範學院 - 羅富國師範專科學校,在一九三九年成立,到明年就是七十周年誌慶。
128:教院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一八八一年由香港總督軒尼詩爵士在灣仔成立的首間官立師範學堂,所以,教院其實已有長達一百二十八年的師訓承傳。
蒞臨出席儀式的主禮嘉賓和貴賓,包括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先生、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潘永華教授、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先生、大埔區議會議員及大埔小學校長會主席朱景玄先生、香港教育學院校董會創校主席葉錫安博士、媒體夥伴、教育界同工,教院校董會和教務委員會成員,以及數百名本校教職員、學生及校友。
開幕禮上,校方首度播放了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先生、及創作歌手盧冠廷先生參與製作的兩輯電視廣告,展現教育的重要性及凸顯教師的貢獻,也為「教育年」的慶祝活動揭開序幕。
為了進一步提高公眾對教育的關注,本校與有線電視合作,製作了一套兩集有關教育承傳及發展的電視特輯;校方又聯同香港電台,製作「人民人情」電台節目,於十月十三日起,一連三個月,在香港電台第一台廣播。
有關「教育年」活動詳情,請瀏覽十五周年校慶網頁,網址 http://www.ied.edu.hk/15a/。
家庭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長是兒童首個學習的對象,而學校則肩負起另一個重任﹕在家庭體系以外,有系統地培育下一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重要,而家庭與學校如能結成夥伴,緊密合作,攜手培育下一代,必能事半功倍。
高峰會邀得兩名著名學者作主題演講。本校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鄭燕祥教授在當天主講的題目是「孩子未來的挑戰:家校結伴的前景」,從國際和本地發展趨勢,討論全球化下孩子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鄭教授指出,由於學習目標及內涵正發生根本的改變,家長和老師的角色也應相應轉變,以營造更佳的環境,讓孩子不斷成長,並擁有終身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創造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此外,台灣專家秦秀蘭女士在主題演講「家校(社區)協作:台灣的經驗及未來的挑戰」中指出,學校對社區的服務品質決定學校的價值,而家校合作追求的是一種「共善」的哲學理念。她在演講中提到從愛出發的家校合作學校經營之路,闡述了學校在各個經營階段的實務經驗,並描述台灣目前落實家校合作的現況與瓶頸,以及未來學校工作者在家校合作上的使命。秦女士是台灣教育部教師專業素養行動研究計劃中的優等獎得主,擅於家校合作模式的學校行政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