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五期, 第一冊, 文章八(二零零四年四月) 吳本韓、蘇若望 「飛行」和「紙飛機」的教學活動 |
|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 |
|
貳、飛機飛行的物理
2.2、錯誤概念(一)
高中物理課本大都會用翼型來演示柏努利定律的應用,但是部份課文內容把上下氣流速率的差別,說成是因為機翼上面的長度比下面的要長,上下氣流為了要同時在機翼後面會合,上面氣流的速率會較快(Nolan, 1993; Dobson & Grace, 2002)。這種解釋的出現很可能和翼型的形狀有關,部份課文甚至指翼型導致氣流速率的差別就是產生升力的的原因,它們忽略了平直的機翼也能導致氣流速率出現差別。這種說法亦不能解釋一些飛機為何能倒飛,而紙飛機更是和翼型扯不上任何關係。
以下我們會以簡單的計算來証明「同時到達理論」的錯誤之處,然後在下一部份用一些簡單的實驗來說明產生升力的主要原因。
以波音747-400ER 為例:
最大載重,W ≈ 400,000 kg
主翼面積,A ≈ 525 m2
巡航速率(於10700米高空),v ≈ 910 km h-1 (約等於253 m s-1)
(資料來源 - 波音公司747網頁: http://www.boeing.com/commercial/747family/technical.html)
假設波音747-400ER的機翼底部是平的,下面經過的氣流相對速率會和巡航速率一樣。
VL = v ≈ 253 ms –1
空氣密度(於10700米高空)= 0.38 kg/m3
用算式(2)來計算,得出vU = 323 m s-1。如果「同時到達理論」是正確的話,氣流經過機翼上下表面的速率和機翼上下表面的長度成正比。
機翼頂部的長度:機翼底部的長度 = 323:253 = 1.28:1
下圖是以這比例畫成的機翼草圖,它顯示了一塊中間非常「厚」的機翼。
很明顯,機翼不可能有這樣的長度比例。在以上計算裏作了數項假設,當中最不能成立的就是「同時到達」這說法。風洞的實驗結果或電腦的模擬運算都顯示:機翼頂部的氣流要比底部的氣流快很多到達機翼後沿,而不是同時到達(Waltham, 1998; Eastlake, 2002)。此外,以機翼頂部的長度和底部長度計算氣流速率的差別,會發現單靠這些因素根本不能產生足夠升力令飛機升空(Raskin, 1994; Anderson & Eberhardt, 2001)。
Copyright (C) 2004 HKIEd APFSLT. Volume 5, Issue 1, Article 8 (Apr.,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