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一(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蘇詠梅、鄺潤歡
在小學課堂進行「日蝕」的教與學研究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6. 結果

6.6 教師在概念理解及教學方法的改變

參與研究的教師在教學準備前分別寫下他們對「日蝕」的個人理解及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選擇日蝕作研究的原因是:自己對此課題認識不足 (2 名教師 ) ;教這課題時感到憂慮及欠信心 (3 名教師 ) ;及根據過往經驗,學生較難掌握此課題 (2 名教師 ) 。

教師在課前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兩方面:

a. 日蝕的發生是與地球、月球與太陽相關的

b. 日蝕有不同的種類:

教師在課前建議採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著學生在報紙及互聯網收集資料 (3 名教師 ) 及作分享 (1 名教師 ) ;模擬實驗-於黑板上繪畫太陽,用人手持一元硬幣為月球,以自己為地球望著黑板上的太陽,了解各種日蝕現象,另提示手持硬幣近和遠產生的變化 (3 名教師 ) ;運用「三球儀」了解地球、月球、太陽運轉原理 (2 名教師 ) ;教育電視輔助 (2 名教師 ) ;觀看圖片 (1 名教師 ) ;出版社教學光碟 (1 名教師 ) ;教師講課 (1 名教師 ) ;及工作紙 (2 名教師 ) 。

經過建構性理論框架支援下共同設計教學後,教師的體會有:教師教得有信心及愉快 (2 名教師 ) ;學習成效比往前提高了 (2 名教師 ) ;學生學習時更有興趣 (2 名教師 ) ;促進教師間的交流及合作,改善教學方法 (3 名教師 ) ;課前準備及設計的重要性 (1 名教師 ) 。

在了解教師對課題的理解時,四名教師都不約而同覺得對「日蝕」這課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及對以下有所改變:加深對日蝕的成因及種類的理解 (4 名教師 ) ;清楚在觀察中可能會有混亂的地方 (1 名教師 ) ;及增加施教的信心 (1 名教師 ) 。

教師們認為有改變的原因是教學設計內容不再由一個人決定,改以集體協作及集思廣益,大家不斷修正教案;此外,在討論準備教學過程中得到有經驗的教師教育工作者的提點和指教;再者,教師彼此間會進行觀課,可從互相檢討和改善教學中互相支持。

在探討教師對教學策略的認同時,四名教師都認為在學生的學習成效上的表現比以前的好,例如:學生會更專注上課,並且踴躍參與。而下課後,當被提問有關「日蝕」的問題時,學生都能用正確地回應,可見學生從活動中學習得益很多。在分辨各個不同的教學策略的成效時,教師的排序是如下:三名教師一致認為最好的是「讓學生模擬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第二是「用發泡膠球模擬日蝕」,第三則是「日蝕模擬箱」,最後是「動畫」。

就會否採用類同的教學策略在其他課題上時,四名教師都表示會。兩名表示在教其他天文現象時會採用,有一名教師打算用類似方法來教「月蝕」,因為她發現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另一名教師提出除教學策略外,「教師的教學風格」及「學生的獨特性」對學習效果也會有影響的。

在學生學習策略的選取方面,有一名教師說最重要是從活動中學習,第二是學生主動提問問題,最後是給學生反思。亦有教師說出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的時間及空間也不容忽視。四名教師都覺得自己在課堂研究時做到強調要學生多主動參與學習如由學生自己去模擬,總結時也能讓學生設計題目及空間思考及有使用分組活動。唯課堂時間所限,讓學生未有更多時間作更全面和深入探究,以及學生參與設計活動較少。教師都確定將來會多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 學生分組討論或設計探究 ) ,原因是對學生的益處會更大及增 強 學生的學習動機。

整體來說,教師覺得在是項研究中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幫助:

除以上意見,教師們還有其他意見。他們認為雖然在是項研究計劃中有不錯的成效,教師們覺得在事前要準備很多工作,例如:找資料、設計教具,每課後要開會檢討等,因此所需的時間是很多的,對於工作量已多的教師來說,若每一課都要這樣做的話,會加重教學工作,甚至會吃不消,所以擬定課題時,必須選擇較困難的內容作研究,才較有意義。另一方面,教師們建議既花了那麼多心血及時間,應向教育界發報研究成果互相分享,讓其他教師作參考之餘,也可一起給建議如何做得更好。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1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