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二期, 第二冊, 文章一(二零零一年十二月)
鄭美紅、蘇詠梅 跨學科課業的評估─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啟示
|
建構主義學習觀提出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學者包括 Piaget (1970), Kelly (1969), Pope & Gilbert (1983) 及 Osborne & Wittrock (1985)。Piaget (1970) 的主張,可視為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根基,其重點歸納如下:
- 知識是由個人認知建構而成的;
- 學習過程是個平衡狀態;
- 學習者把新資訊同化到舊有的思想結構中;
- 在同化過程中,新資訊或舊有思想結構可能需要作出相應調適;
- 個人學習需視乎每個人發展的成熟程度而定;
- 個人發展的成熟程度可分為幾個階段,包括具體操作期及形式操作期。
Kelly (1969) 及 Pope & Gilbert (1983) 提出的建構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對現實世界的探索都與科學家一樣,會自行建構各種假設性的試驗來建構知識。透過不斷把物質世界及社會世界與個人的認知建構互相比較,以解釋過往的經驗和預測將來的方向。這觀點沒有說明個人的認知建構會否作出調適、同化或作出改變,個人建構的應用,則視乎個人而定,這點與 Piaget 理論有所不同。
Piaget 及 Kelly 等人提出的個人建構心理學觀點,重點在於學習者把新知識與已有經驗互相比較,而新知識就是從取代或改變已有概念得來的。Osborne & Wittrock (1985)根據「兒童科學」的研究,論述兒童的學習過程。二人的基本概念,認為學習者已有或現存的概念,會影響選擇、略過、利用接收到的感官訊息。例如學生其中一個已有概念,認為眼睛須放出能量「眼力」,才可看到物件,當老師展示一幅光線進入眼睛產生視覺的圖畫時,學生可能會認為直線就是代表「眼力」。(圖一)
圖一:光線進入眼睛產生視覺即使學生的感官訊息,即耳朵接收了老師的聲音,解釋光線如何進入眼睛產生視覺,這學生仍會認為人類需要運用「眼力」始能看東西。學生可能一直持有這個概念,而教師卻未能察覺出來。對於這學生來說,一幅顯示光線進入眼睛的圖畫,其實與「眼光」放射的圖像無異。學生的已有概念因而亦稱為「另類概念」,學習者須把接收的訊息與這些概念連繫起來,從而產生新的意義。這個連繫過程,及把已有或「另類」概念改變過來的過程,均是個人建構而成。個人建構是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須負起思想活動的主要責任。教師的工作,就是提供驗證和應用的機會,讓學生檢查自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並於日後驗證和應用新學習的概念。
Copyright (C) 2001 HKIEd APFSLT . Volume 2, Issue 2, Article 1 (De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