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二期「中小學校長教師香港研修班」:AI教育的融合交流與研習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與中國教育學會於3月24日至28日舉辦第二期「中小學校長教師香港研修班」(研修班),來自內地及港澳地區的逾50位校長與教師相聚在教大大埔校園,共同探討未來教育的創新實踐。 

 

本次為期五天的研修班以「人工智能教育」為主題,安排了多場專題講座及工作坊、研討會,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數據的基礎知識、課程設計與實踐、教學應用及未來發展等領域的內容。

 

研修期間,學員們通過互學互鑒,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在不同教學情境中的實際應用,探索如何善用這一前沿技術提升教學效果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除理論學習外,學員們還前往教大的未來教室、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中心實驗室,以及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以體驗最新的教學和研究模式。 

 

研修班亦安排了不同類型的校外考察交流,學員們前往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本地教師及文化行業的專家互相交流和分享。 

 

教學科技中心總監徐貫東教授在工作坊演講中表示,經過訓練的人工智能技術,如大語言模型,可以有效協助教師解決特定問題。教師們借力人工智能工具,不僅能提升教與學效率,還能從更全面的角度思考教學內容,同時有助於應對學習者之間的差異。

 

在研修班的結業典禮及證書頒授儀式上,教大校長暨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校長與教師協同創新培訓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表示:「善用人工智能工具能協助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個人化的學習體驗。作為香港唯一以師範教育為本的大學,教大將致力推動師範教育與教師教育的轉型,培養更多高質素教師,為國家建設教育強國作出貢獻。」 

 

在結業禮上,內地及港澳地區學員亦分別派出代表分享學習成果。代表香港學員的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校長莊一秀表示:「透過此次與內地及澳門同儕的深度交流,以及研修班中參觀學習的真實教學場景,讓我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在語言學習領域的革新潛力。」她以教大賽馬會小學的五年級英語示範課為例,強調學校作為領導者,需要建立系統化的制度與文化,引導教師從「技術恐懼」邁向「主動駕馭」的責任,讓人工智能為人文賦能,讓創新以倫理為錨,培育兼具全球競爭力與在地關懷的未來人才。

 

代表澳門學員的澳門東南學校副校長陳春新對是次研修班亦讚譽有加:「通過專家對『AI大語言模型原理』、『AI倫理』等專題的剖析,我們得以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對推動學校校本工作有指導性意義,收獲遠超預期。」他特別提到教大教學科技中心聯席行政總監鄭國城博士的策略,並期待將在研修班的所學所得轉化為行動,支持學校迎接教育數字化浪潮,促進校本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為澳門以及國家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來自廣東省汕尾市教師發展中心的羅志剛副主任向教大專家團隊致謝,讚揚教大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前瞻性的教育視野,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個性化學習、精準教學評價的創新路徑,並為解決中小學在AI應用中遇到的技術與教學難題提供了實用方法和指導。羅主任特別提到,本期研修班將內地及港澳地區教師混合編組、深度互動的創新研修模式,不僅促進了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更讓大家在協作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並共同規劃出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路線圖,探索跨區域教研協作機制。他表示,這些思想火花必將轉化為不斷推動教育變革的實踐力量。


為構建內地與港澳教師隊伍協同發展的常態化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進內地及港澳地區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增強國家認同,教大於去年10月在大埔校園成立校長與教師協同創新培訓中心,並與中國教育學會合辦了以中小學的STEAM教育為主題的首期「中小學校長教師香港研修班」;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教授、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銀付博士、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教授、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教大校董會主席黃友嘉博士、以及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當時作為主禮嘉賓,為教大「校長與教師協同創新培訓中心」揭牌,並舉行了開班儀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