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二期「中小学校长教师香港研修班」:AI教育的融合交流与研习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与中国教育学会于3月24日至28日举办第二期「中小学校长教师香港研修班」(研修班),来自内地及港澳地区的逾50位校长与教师相聚在教大大埔校园,共同探讨未来教育的创新实践。 

 

本次为期五天的研修班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主题,安排了多场专题讲座及工作坊、研讨会,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的基础知识、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应用及未来发展等领域的内容。

 

研修期间,学员们通过互学互鉴,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实际应用,探索如何善用这一前沿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理论学习外,学员们还前往教大的未来教室、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中心实验室,以及神经科学中心实验室,以体验最新的教学和研究模式。 

 

研修班亦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校外考察交流,学员们前往香港教育大学赛马会小学、香港圣公会何明华会督中学,以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本地教师及文化行业的专家互相交流和分享。 

 

教学科技中心总监徐贯东教授在工作坊演讲中表示,经过训练的人工智能技术,如大语言模型,可以有效协助教师解决特定问题。教师们借力人工智能工具,不仅能提升教与学效率,还能从更全面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同时有助于应对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在研修班的结业典礼及证书颁授仪式上,教大校长暨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校长与教师协同创新培训中心总监李子建教授表示:「善用人工智能工具能协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人化的学习体验。作为香港唯一以师范教育为本的大学,教大将致力推动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转型,培养更多高质素教师,为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在结业礼上,内地及港澳地区学员亦分别派出代表分享学习成果。代表香港学员的东华三院卢干庭纪念中学校长庄一秀表示:「透过此次与内地及澳门同侪的深度交流,以及研修班中参观学习的真实教学场景,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语言学习领域的革新潜力。」她以教大赛马会小学的五年级英语示范课为例,强调学校作为领导者,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制度与文化,引导教师从「技术恐惧」迈向「主动驾驭」的责任,让人工智能为人文赋能,让创新以伦理为锚,培育兼具全球竞争力与在地关怀的未来人才。

 

代表澳门学员的澳门东南学校副校长陈春新对是次研修班亦赞誉有加:「通过专家对『AI大语言模型原理』、『AI伦理』等专题的剖析,我们得以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对推动学校校本工作有指导性意义,收获远超预期。」他特别提到教大教学科技中心联席行政总监郑国城博士的策略,并期待将在研修班的所学所得转化为行动,支持学校迎接教育数字化浪潮,促进校本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为澳门以及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来自广东省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的罗志刚副主任向教大专家团队致谢,赞扬教大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前瞻性的教育视野,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评价的创新路径,并为解决中小学在AI应用中遇到的技术与教学难题提供了实用方法和指导。罗主任特别提到,本期研修班将内地及港澳地区教师混合编组、深度互动的创新研修模式,不仅促进了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更让大家在协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并共同规划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路线图,探索跨区域教研协作机制。他表示,这些思想火花必将转化为不断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力量。


为构建内地与港澳教师队伍协同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内地及港澳地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国家认同,教大于去年10月在大埔校园成立校长与教师协同创新培训中心,并与中国教育学会合办了以中小学的STEAM教育为主题的首期「中小学校长教师香港研修班」;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博士、中联办教育科技部部长王伟明教授、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教大校董会主席黄友嘉博士、以及教大校长李子建教授当时作为主礼嘉宾,为教大「校长与教师协同创新培训中心」揭牌,并举行了开班仪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