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報告揭港人力資源隱憂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框架下,各國或地區之間的競逐移師到一個更大的場地,競爭變得愈來愈激烈。每年,世界經濟論壇都會在《全球競爭力報告》(下稱《報告》)中公布世界各地的競爭力排名,該排名不僅代表地區經濟發展的實力,也是投資者的參考指標,故此各地對這張年度「成績表」的最新排名特別緊張。
今年,香港的排名躍升至全球第六,連續 6 年獲評為全球十大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本港媒體隨即鋪天蓋地報道這個消息。可是,大家只集中講述「司法獨立排名下跌會損害香港的競爭力」,除此之外,卻沒有太多人留意這份亮麗的成績表背後,隱藏着的人力資源隱憂。
以僱員權益換競爭優勢
根據報告顯示,香港在不同領域得到相當高的排名,當中包括「勞動力市場效率」。在商家眼中,香港擁有靈活的勞工制度,這些制度能減低人力資源的成本,令資源調配得到更大空間。
可是,細看報告的香港勞工市場優勢,例如訂立薪酬的自由度、僱用或解僱員工的彈性, 以及相對低的遣散開支等,均是依靠降低企業在人力資源的營運成本和限制,以造就其優勢。
香港人力資源市場常見的安排,包括以短期合約聘請員工、把遣散費與僱員強積金對沖等等,對企業來說是「營運彈性」,對議價能力相對低的勞工來說,卻是以「蠶食」他們的權益來換取資方的利潤。在雙方權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僱員極有可能成為這個零和遊戲的大輸家。
無可否認,這種優勢確可吸引更多企業來港投資,為勞動力市場帶來各種機會,不少人還認為現時的靈活僱傭制度十分有效,是維持現有競爭優勢的成功之道。不過,這種方式絕非良策,全球一體化已增加人才的地域流動性,在如此單一的制度下,香港實在難以保留現時具有質素的人力資源,遑論跟其他國家爭取海外人才,以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
除了改善勞工權益,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之外,還可透過教育和職業培訓,「創造」更多優秀人才,這也是提升香港長遠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可惜,香港在《報告》的「高等教育及專業培訓」排名僅是第 14,遠遠低於瑞士和新加坡等整體競爭力排名相若的國家;當中的細項指標「教育制度能否切合經濟發展的需要」(下稱「教育制度」),香港排名僅處第 21,成績實在未如理想。
根據聯合國 2013 年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香港的教育支出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只佔 GDP 3.8%。然而,提升教育支出,是否表示教育質素便可改善?新加坡的教育支出佔 GDP 的比例比香港更低,僅 2.9%,但她的「教育制度」排名,卻與瑞士同列首兩位。到底香港現時的教育制度出了什麼問題,阻礙提升人力資源的質素?
教育制度有何問題
瑞士和新加坡均非常重視教育,她們的教育制度特色是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並行,理念是希望國家既能培育學術人才,也能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以配合社會發展對多元人才的需要。除了政府投放資源外,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觀感也很關鍵──瑞士和新加坡的學校、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接受程度較高,認同實務訓練的職業教育也是學生的發展方向。
相反,香港的教育一直側重學術教育,入讀大學是為最終目標,職業培訓只屬「次次選」。2000 年,政府為提升大專升學率而引入副學士制度,令成績稍遜的學生可選擇成本較昂貴的自資副學士課程,再「博」入大學;於是,職業教育進一步受矮化,縱使接受職業培訓後可成為專業人員,並能立即投身社會「搵真銀」,但職業教育次等的形象仍難消除。而且,經副學士課程進入大學的比例不高,加上課程體制又以提高升讀大學機會為 主,最後,香港教育制度便產生一批「未能切合發展需要」,又「欠缺足夠專業培訓」的勞動力新血。
港過往有着無可比擬的競爭力,自由經濟、勞工權益的彈性……為不少商家提供有利的營商環境。不過,若香港仍只能以「彈性」來取得短期利益,那麼隨着全球一體化下的勞動力轉移,這種競爭力或會逐漸消失。
要建立有競爭力的勞工市場方向,應該多元並進,除了改善勞工權益,吸引優質勞動力之外,通過教育帶來更優質的新血,也是重要一環。雖然直接套用成功國家的例子到香港未必最適用,但政府可參考這些經驗,適切檢討現時的教育制度和推廣職業培訓,或在高中課程加強應用學習的元素,以逐步改善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觀感。
人力資源發展必須迎合經濟轉變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盡快反思和審視香港的教育、培訓制度和定位,否則香港可能跌入「成也人才、敗也人才」的尷尬局面。
趙永佳為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香港研究學院聯席總監、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周靜雯為亞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趙永佳、周靜雯 #時事評論 - 競爭力報告揭港人力資源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