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和公共專業聯盟公布的「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研究顯示,第三條跑道的氣候變化社會環境成本, 估算由一千零五十億到六千二百六十億不等,佔整體社會環境成本七成。然而,香港針對航空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卻少得可憐。 政府的氣候變化策略,沒有把航空排放納入官方香港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相關文件只提及地面交通排放量,忽視航空活動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之一。縱使各地機場、航空公司已推行減排計畫,這排放源亦基於全球航空活動的增長而不斷增加。香港作為亞洲以至全球航空樞紐,現行的減排政策,例如針對機場地面運作的減排承諾,可謂微不足道。 港人認知有待改善 當航空交通所造成的氣候影響漸為各地旅客認識,香港人對有關方面的認知亦有待改善。 一份二○一三年香港大學碩士研究論文指出,一百五十名受訪的香港人中,沒有一個在受訪前認識飛行碳補償概念,亦不曾聽聞及參與航空公司提供的自願性碳補償計畫。國泰航空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亦顯示,約八成的碳補償量是用於抵銷國泰和港龍員工的工作飛行排 放。香港人參與碳補償的程度,相比我們的飛行次數亦可謂微不足道。 據報快將公布的機管局環評報告,已包括碳排放評估。且看報告能否推動政府、機管局、 航空公司及旅客,更積極採取行動,減少航空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然而,達致更強效的香港航空減排政策,仍受制於以國家為基本單位的排放量計算國際標準、國際民航組織的倡導角色和以科技、營運方法為主導的業界減排模式等外在因素。因此,最直接有效的減排行動是三思而後(飛)行。
鄒倩賢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