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固體廢物排放量十分驚人,而且頗依靠堆填處理。香港地少人多,堆填區與民居相距甚近,傾倒垃圾過程中,有害物質如重金屬會透過空氣、地下水道等無聲無息地入侵我們的身體,對兒童的發育及孕婦的影響尤深。而垃圾在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塵埃,長期吸入亦會增加患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近期發生的堆填區污水滲漏事件及蠅患問題,難免令人 憂慮含重金屬的污水進入食物鏈、污染食物;污水積聚助長蚊子滋生、散播登革熱等傳染病。
要長遠解決廢物處理問題,近年政府致力落實源頭減廢政策,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在各項減少固體廢物對社區健康影響的策略中,引進更環保的生產原料是其一。香港的固體廢物中,塑膠的棄置量排行第三,僅次於廚餘及廢紙。除了在源頭減廢,鼓勵廠商以生物可分解塑膠(俗稱綠色塑膠)代替傳統塑膠生產各類塑膠產品,長遠而言,是可取的方法。
綠色塑膠以澱粉、聚乳酸及纖維蛋白質為主要材料,可製成毋須耐久性的產品如購物袋、 食品容器等,其原理是透過微生物或細菌作用,於自然環境下降解成水及二氧化碳或有機物。這類塑膠能相容於大自然環境,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當然,要落實全面的環保政策,大眾的配合和新技術的應用是相輔相成的。2012 年發生 颱風襲港,導致一艘滿載聚丙烯膠粒的貨櫃墜海,造成廣泛環境及生態污染的事件;大量市民,包括中學生自發到海岸清理膠粒,可見年輕一代正積極將其對環保的醒覺提升至行動層面。
成立教育中心作研究測試
教師作為啟導者,更應時常關注環保議題和工作。然而,一項調查發現教師對本地日常與環境相關事件的了解不算深入。為了提升環境教育的素質,香港教育學院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成立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透過在中小學進行教學研究,藉以提升學校環境教育的質素。同時,中心會引入外國先進儀器為食品包裝進行精確測試,研發塑膠含量分級標籤, 並建立數據庫,供大眾參考,以提升市民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增強他們參與社區環境管治的信心和能力。
文:香港教育學院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鄭雅儀博士、鄒倩賢博士、李子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