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永佳 沈國祥 葉天生
明報 「觀點」2019年8月19日
這個夏天香港彷彿被怒火包圍: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在6月9日由2003年以來最大的遊行示威吹響號角以來,發生多次示威集會及爆發無數警民衝突。最近,遊行集會更被遍地開花的不合作運動、「三罷」行動甚至武力抗爭取代。
究竟這個憤怒之夏,除了焦點的反修例之外,又有什麼其他因素點燃港人怒火?這裏我們用一個極有價值的長期追蹤研究,來嘗試說明這場運動的背景因素。
此調查由港台《鏗鏘集》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進行,該系列調查由2001至2019年共進行19次,每次於5月下旬至6月進行,以電話調查方式隨機抽樣訪問約1000名年滿18歲市民,但2001年的問題和以後不盡相同, 因此未被納入長期趨勢分析。調查中每條問題都有正面、中立、反面3個選項,主要顯示他們對某範疇「滿意、普通、不滿意」。亦有如言論自由方面,答案為「大咗、一樣、小咗」。
最新的調查於今年6月11至18日進行,共訪問了1002人。因調查期間為運動爆發初期,應可以顯示運動出現的背景因素。我們撰寫本文時,蒙港台電視部授權使用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各政策範疇不滿率飈升
今年調查涵蓋12項政策範疇,圖1按照被訪者表達不滿或其他負面評價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首3項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教育、特首表現。如圖1所示,相對去年,各項指標不滿比例均飈升。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對特首林鄭月娥表現的評價,由去年27.8%,為所有指標的倒數第三,跳升至今年第三高的58.2%。而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和教育的不滿,都逾60%。相對最「滿意」的則是社會福利、政府廉潔度。
港人對政策不滿 屬跨世代現象
我們亦將不滿程度最高的5個範疇,於圖2按年齡組別分析,結果明顯反映世代差異。年輕組別(18至29歲)的不滿程度遠高於其他組別,在教育、言論自由、港人治港高度自治3項,均逾75%。其次為30至49歲組別,約在60%以上。不過,就算是相對不滿度較低的50歲或以上組別,也有接近或超過50%被訪者表示不滿。這顯示了這個夏天,港人對政策的不滿,雖有年齡差異,但也可算是跨越世代的普遍現象。
為說明民怨的長期趨勢,我們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3組數據來為大家介紹(圖三) 。
第一種模式就是對歷任特首的負面評價。首先在董建華時代的2003、2004年是一個高峰,曾蔭權上台後大幅改善,然後在2008年後又再惡化。直至梁振英時期2015、2016年升至高位,2018年林鄭「大和解」初步成功,負評降至曾蔭權時代水平,最後今年夏天又反彈回梁振英時期的高位。當我們將數據分為年輕及年長者兩組,可見到在董建華時代,不同世代的評價基本相似;對曾蔭權則是較年長者更為不滿。但在梁振英時期開始,就變成年輕人帶動不滿情緒。調查的大部分指標如政府表現、民主發展、言論自由、房屋政策等都呈現這種長期趨勢,大概反映了市民對歷屆政府的不同反應。
林鄭政府投放教育資源 青年不領情
另一種模式出現在對教育政策的不滿。很清楚的一開始就已出現較高水平,而且不同年齡被訪者相距不大;直至梁振英時代,中年或以上群組仍穩定,但年輕組別就有更多人表示不滿,尤以近兩年為甚。過去兩年林鄭政府對教育投放很多資源,無奈青年不領情。
最後一種趨勢就是社會福利政策。數據顯示在董建華時代,市民不滿處於高峰期,但慢慢改善,甚至在梁振英時代,年紀較大群組裏也還是在降低。到林鄭上台,首年出現歷史性低位,然後今年又出現大幅反彈。這表明了雖然不同指標會受大環境影響,出現相似波動,但政府政策的改善到位還是會得到市民認同。反而其他政策範疇如教育和房屋,就明顯被市民覺得政府做得不如理想。
反修例運動建基於民怨升溫
這系列調查自2001年起,涵蓋特區發展及政府政策的主要面向,不但令我們了解到當下民怨所在,亦提供了長期趨勢。總結下來我們覺得有3點值得進一步探討。
首先,雖然今年夏天的民怨比去年暴升,但其實主要因為去年的數據特別漂亮。從長期趨勢看,由2008年開始大部分指標呈現的不滿度都有反覆向上的趨勢,特別是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言論自由、民主發展和政府整體表現方面。因此無疑修例事件令到對現屆政府的怨氣大增,但多多少少也是「打回原形」而已。不容否認的是本年度「唔滿意」政府表現的被訪者已達56.6%,是歷史性新高,超越梁及董時代,反之「滿意」的只有10.4%。雖然並非所有不滿政府表現的市民都會支持今次社會運動,更未必支持激烈或暴力抗爭行動,但也不能忽視運動的出現,事實上是建基於民怨升溫。
一直以來市民相對滿意社福政策
第二,今年增加幅度特別大的,其實除了總體性的特首及政府表現外,都集中在政治方面如言論自由、高度自治、民主發展等。民生方面政策如教育及房屋的不滿雖有增加,但幅度不是很大。這兩個是現屆政府花了不少力氣的政策範疇,基本上只是在修例風波連累下才難逃負評增加的命運。不過要注意另一個民生政策範疇——社會福利——其實一直以來都相對令市民滿意。雖然今年問卷沒有針對經濟發展的問題,但過去幾年市民這方面的負評其實都拾級而下。按此推論,究竟這次風波的深層次矛盾是經濟還是政治,可知一二。
2012年後 年輕人不滿趨明顯
第三點當然就是世代差異的問題。近幾年尤其是2012年後,年輕人對社會的種種不滿愈見明顯,反而年紀較大者的不滿比例卻慢慢下降或相對平穩。近幾年來年輕人差不多對所有面向都感不滿,這當然反映了實際情况和年輕人的客觀處境,但顯然他們的價值觀令他們對某些政治矛盾會有很大反應。不過也要注意和過去幾年不一樣,今年的不滿情緒雖在年輕人中間非常強,但中年或年紀較大的群組也在同步增加,這反映了這次風波的背景顯然是跨世代的。
雖然政府現將「止暴制亂」放在工作首位,但除加強執法外,政府不能無視運動出現的背景因素,還有就是運動出現後的新議題,例如警權(或警民關係惡化)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可能是全面了解運動背景與變化的機制。但就算現階段不適宜成立,政府也應建立一個對話平台讓民意上達、民怨降溫。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沈國祥、葉天生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