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國際貨幣,從來並非易事。「人民幣國際化」這個議題,我們已經討論了十幾年,回看提出這項政策目標的初始階段,有利提升人民幣國際認受性的客觀條件並不多。
近年國際形勢的變化,帶來種種新機遇,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見中央政府亦決心構建新發展格局。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以及國際投資者首選的人民幣資產投資平台,應把握機會,積極支援國家戰略發展。
先談談成為國際貨幣的必要條件。首先,國際貨幣的特徵必須兼具貿易、投資及儲備功能,並要在金融市場成為主要計價和結算工具,被廣泛使用,貨幣的高流通性和兌換的便利性都是先決條件。國際金融學中素有所謂「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的原則,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完成資本自由進出、固定滙率、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三者,國家優先選擇了保障貨幣政策獨立和滙率穩定,以確保經濟平穩發展,令人民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和自由流通;而受外滙限制,海外人民幣進出內地的投資渠道亦十分有限。
另外,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支付體系亦難以撼動,雖然中國貿易網絡正在迅速擴張,但以人民幣結算的需求牽引作用不大,因此人民幣無論是想要追趕美元,還是成為其他主要國際貨幣的「更好替代選擇」,說服力顯然不足。
後起之秀 已具國際貨幣雛形
當然,從0到1的過程最是不易,人民幣作為「後起之秀」,在2016年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貨幣籃子,已達成了融入全球金融格局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關鍵指標上,人民幣也有不錯的表現,如今年3月人民幣於全球支付佔比2.26%,排名第五,而作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佔比再度上升至4.5%,目前已具國際貨幣雛形。
最近,經濟金融格局的動向起伏不定,其中擺脫過度依賴美元的全球趨勢持續擴張,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加快發展是一個有利的訊號。
滙率浮動相對合理 增國際信心
談到美元霸權,還要追溯至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的貨幣制度,即「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的兌換方式,確立了美元現時作為國際核心結算貨幣的地位;我們之所以會將美元稱作美「金」,也是源於當年美元與黃金的聯動性。
過去幾年,國際事件頻發,從俄烏衝突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輪番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再到美聯儲激進加息潮,引發銀行業危機,震盪全球經濟,國際社會對美聯儲的經濟和貨幣政策、對美元作為核心國際貨幣的公信力和穩定性,以及作為避險資產的保值信譽,均愈發感到不安,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紛紛針對「去美元化」採取更為積極的預防措施,例如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國家,正在積極擴大本地貨幣清算機制的輻射範圍。
今年,中國已經與包括巴西和法國在內的新興和發達經濟體,達成推進本幣結算的雙邊貿易合作協定;中俄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的頻率大幅度上升,俄羅斯亦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貨幣;同時,中國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貿易,亦正考慮開始以人民幣結算;未來以「一帶一路」為主的貿易網絡發展,相信亦會大幅度驅動人民幣結算需求。
中國今年經濟復甦及平穩增長的利好報告,也有助提升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信心,然而美元的主導地位,相信短期內難以被取替;當各國都積極分散投資組合,以減輕美元的重要性,人民幣相對合理的滙率浮動,對於那些追求穩定的國家和企業來說,都是極具優勢的儲蓄貨幣。
最後,正如一開始所提到,人民幣國際化必須進一步提高貨幣流通性和兌換便利性;但是,若放寬資本管控,內地仍在開放的金融市場或會面臨超出承載力的風險。市場的確需要開發更多渠道,讓海外投資者將人民幣投資在國內資產,同時考慮進行適度的風險控制。
抓大灣區機遇 豐富本地人幣產品
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也是國際投資者首選的人民幣資產投資平台,因此絕對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試點。現時,香港已率先透過「滬港通」、「深港通」等安排,與上海和深圳的資本市場實現互聯互通,加上本地金融系統監管制度和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穩健,國際人民幣資本經由香港進入內地金融市場,可將潛在風險有效降低。香港可通過進一步豐富本地市場上人民幣金融產品選項,吸引更多海外資本兌換人民幣進行投資,而未來大灣區規劃也是擴大區域內人民幣跨境流通、以及開發更多人民幣金融產品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