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2023-04-19
 

上一篇

輸入勞動力 促疫後經濟復甦


清明及復活節長假期期間,本港旅遊業和消費活動邁向復常,市道較過往暢旺,卻沒有明顯地帶動經濟增長;零售、交通、餐飲等行業回暖,凸顯過去幾年本地勞動力流失,造成人手短缺問題,影響市道全面復甦。

此外,外貿表現差強人意,金融市場也未見令人驚喜的消息,通關效應對本港整體經濟復甦的刺激未能達至預期。對此筆者不感意外,究其原因,皆反映香港經濟復甦動力仍然不足所致。

構思新商業模式 迎合需求變化

事實上,與內地復常通關,的確是利好本港經濟復甦的一大因素。根據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去年11月至今年1月的3.4%,再下跌0.1個百分點,到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3.3%,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內地遊客的赴港人次則回升至高峰期的3成。

不過,在環球經濟疲弱的大環境下,遊客和本地市民的消費意慾下降,經歷新冠疫情後,生活和消費模式也有所改變。我們必須明白,即使現在內地與香港已全面通關,也並不代表一切可迅速復常,要將旅遊業和零售、飲食消費重新轉化成為經濟增長的長期驅動力,我們不但需要等待經濟活動正常化,亦需要一些想像力,構思新的商業模式,以迎合市場的大環境和需求變化。

同時,當局也要加強監管,避免類似藥房劏客的不快事件持續發生,損害香港旅遊業的聲譽。

有關推動本地消費,特區政府已經發放新一期消費券,並預計可提振本地生產總值(GDP)0.6個百分點;然而,根據過往經驗,消費券只能在短期內刺激經濟,產生的乘數效應亦有限,加上今年全港迎來加價潮,對市民帶來長期的經濟壓力,相比額外消費,他們會更傾向使用消費券支付基本的生活開支或慣常性消費,以緩解物價和生活成本的攀升。因此,消費券對復甦市道的作用或會不如預期,特區政府會否推出後續措施,擴大消費券的經濟刺激效應,值得關注。

簡化引外勞程序 解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雖然特區政府去年已大幅改善各項高端和技術輸入人才計劃,但筆者建議,針對人手嚴重不足的特定行業,當局仍可進一步簡化引入程序,補充缺口,先解燃眉之急。

外勞輸入固然會為本地勞動市場帶來一定衝擊,例如加劇本地就業競爭、限制工資調節空間等;不過,面對當前勞動人口萎縮和本地勞動力供應長期不足的困境,此措施能對症下藥,先行緩解個別業界人手不足的迫切需要,減少勞動人口不足對香港經濟復原造成的阻力。

在上世紀,香港就通過有限制地引入外傭的方案,釋放了本地女性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因此只要衡量有度,當局能在引入特定人才的同時,將本地業界承受的風險降到最低。

談到根據技術水平需求引入指定外來人力資源,外國輸入外勞的政策極具參考價值。

制定前期方案 精準評估需求

勞工及福利局去年推行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也是以需求作導向,據聞計劃還有意延伸至運輸業和建造業;當中的關鍵,繫於當局前期制定方案能否精準把握行業需求、市場結構和人力缺口的具體情況,包括本地相關人才培訓和供應等資訊,並訂立適當的引入配額。

總括而言,輸入外勞在中短期可望為整體經濟帶來正面作用,但亦可能為社會帶來長遠衝擊。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在短、中、長期的整體效果作出適當平衡,筆者期待見證方案能帶來具體成效,促進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