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2023-04-12
 

上一篇

國際資本避險 港應把握機遇


美國矽谷銀行等中小型銀行相繼出現擠提和倒閉,瑞信銀行陷入財務窘境、德意志銀行股價暴跌,歐美銀行業波動不斷,引發市場擔憂流動性壓力在全球金融體系蔓延。有2008年金融風暴作前車之鑑,各國政府和區域金融監管機構已經迅速介入,阻止危機進一步惡化。

歐美再現金融危機 監管改善成疑

就金融系統穩健性而言,香港理應不會受到波及。從風險主體來看,矽谷銀行破產的主因,在於內部資產配置管理和風險管控缺漏,銀行負債和資產管理表現未如理想,造成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令潛在的利率風險高企;進入加息期,資產回報空間收窄,儲戶大量支取存款,令負債方同時受壓,最終不堪擠提倒閉。這反映出美國銀行的風險管理問題,銀行業的特質是銀行之間有着很多業務來往,很容易構成骨牌效應,令全球金融體系發生動盪,所以監管機構的首要任務是穩定市場,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2008年次按危機過後,全球金融監管標準就針對流動性管理方面進行過改革,提出流動性覆蓋比率和穩定資金淨額比率,確保銀行資金結構健全,有足夠韌性應對短期流動性壓力。現在事故重演,我們不禁要問: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改善,能否達到預期目標?

筆者認為,今次銀行倒閉事件連續發生,也與美聯儲量化寬鬆策略常態化不無關係。銀行似乎因此放下戒心,在投資決策可靠性及對大環境條件變化的敏銳度上,皆有所降低,才在利率急遽上升時,猝不及防地跌入困境。今次風波徹底解除後,監管機制和標準會否進一步改革,值得關注。

資本充足率或流動性 港具優勢

不過,針對矽谷銀行的困境,美國監管機構目前的主要應對措施,為儲戶「兜底」,提供存款保險和給予銀行流動性支持,也只能解燃眉之急,未來仍須在道德風險和穩定金融體系之間作出取捨。目前為止,銀行危機暫且平息,但從股債市場動盪來看,市場對全球金融環境不確定性的憂慮和恐慌情緒,仍然不斷累積,美聯儲日後或須付出更高昂代價對抗通脹,某程度上也算是為過去一年的加息政策,對宏觀環境造成的劇烈衝擊「找數」。

最後,筆者留意到,近期不斷有「國際資本已大規模由歐美外流至亞洲」的傳言冒出,雖然尚未有明確數據辨明真偽,但將其看作預測,也十分合乎市場趨向。有賴本港金管局多年的嚴密監管,無論是資本充足率還是流動性,香港均較區內競爭者優勝,加上完善的金融服務行業及地區整體安全性,若國際資本尋求避險,香港絕對是有力的承接者,本港金融業也可藉此契機,加速推動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的發展。

在上月初的兩會上,國家宣布今年GDP增長目標為5%左右,雖是歷年新低,但配合提高消費能力和帶動民間投資的政策,筆者對國家經濟穩步復甦持樂觀態度,而中國經濟回暖,也能提振全球整體經濟和投資者信心。香港銀行業以往的核心業務之一,是銜接國內資本投資海外市場,隨着海外資本進入國內市場的需求大幅增加,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也要加快轉型,成為國家經濟內外循環的綜合樞紐,把握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