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教育備受社會關注,教育局於2021年初公布《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後,不少學校反映,在課程內容設計及教材使用等方面均遇到困難,教師也缺乏相關培訓。
教大早前與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教圖)合作,推出有關《基本法》及國安教育的教材,目的旨在為全港小學提供一套全面及有系統的教材,並配以動畫,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幫助學界開展國安教育。
筆者曾經多次撰文談論對《基本法》、國安教育以及國民身份認同培養等議題的看法。作為教材製作顧問之一,筆者在文中分享了我們在國安教材內容設計上的理念,在這裏就不再贅述了;惟了解到一些前綫教師在課程教授上仍存有憂慮,筆者希望在此作出一點回應。
循序漸進學習 宜涵蓋中小學
首先要談的是課程成效,香港推行國安教育,是需要教育界和每位教育工作者參與其中,不過成效並不會立竿見影,而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其實,香港自回歸以來,愛國教育並非沒有推行,只是礙於政策支援、資源分配的種種問題,加上欠缺系統性課程設計和詳細教學指引,經過了許多年,仍未見顯著成效。
現在這個大課題下增加了《國安法》,連同《基本法》、《憲法》、法治以及一國兩制,概念既抽象又複雜,學生難以在一時三刻掌握,因此學校需要從小開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教授;學習也講求延續性,相關課程應涵蓋中小學階段。
強調權利與義務 減教學難度
目前,「國民身份認同」被歸納為價值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來,我們希望學生透過學習中國歷史、國情、傳統文化,再加上體驗式學習,例如兩地交流實習,加強與祖國的連繫和歸屬感,從而培養愛國情懷和身份認同感;而國安教育所強調的,是港人身為香港居民和中國公民,在一國兩制下所享有的權利,以及需要履行的義務。
相比於「情」的建立,這些概念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具體例子,相信能減少老師對此課題授課經驗不足的擔心。舉個例說,教大與教圖出版的小一教材,就採用了「遵守規則」的概念,由「校規」與「班規」引伸至法律用以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以解釋守法精神和維持社會穩定的關係。
參與升旗儀式 要明白背後意義
有教育同工曾經問我,在學校舉行升國旗典禮的效用。筆者認為儀式是應該舉行的,而且要鼓勵學生從小參與,讓他們意識到要尊重國旗和國歌所代表的國家莊嚴;但這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讓學生明白國歌背後的意義,歌詞中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究竟是甚麼歷史背景?又為甚麼中國人民要「起來」和「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沒有向學生解說當時的歷史情節,只要求他們每天參加升國旗儀式,恐怕未能發揮真正的教育意義。
現時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將本地愛國教育推行未成功,歸咎於港人「戀殖」。對此,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加以思考。
思考自身優勢 認識完整殖民史
首先,英國在香港實施「殖民管治」,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香港在回歸祖國後,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而不是普通的一個中國城市,是源於中央政府希望香港已建立並保留下來的獨特優勢,如普通法制度、自由開放的經濟市場,以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等,能發揮橋樑作用,貢獻國家發展。香港要認真考慮,應如何在一國兩制之下,保留其現有的特色,發揮兩制優勢,維持作為國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而不會變成一個內地的三綫城市。
此外,我們也要思考,殖民時期的故事是否講述得完整?例如,華人在殖民管治的香港,也只是二等公民,在外身份也常被質疑。筆者曾親身經歷過,手持英國屬土公民護照入境他國時,被當地海關扣留盤查,即使入境英國,仍需額外申請簽證。因此,我們幫助學生建立對祖國的正確認識,以及培養歸屬感的同時,也需要引導他們,認識完整的殖民歷史。
推動學生加深認識一國兩制和國家安全,猶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育界應該認真地在學校開展相關課程,要走的路還很長。長遠來說,筆者希望透過一個更全面和由淺入深的方法,幫助學生從小開始認識國情、關心社會,最終可成有家國情懷的新生代,貢獻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