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世情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及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2022-07-15
 

上一篇

貫徹一國兩制 首重改善社會民生


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6屆政府就職典禮,發表重要講話,從國家宏觀層面,總結一國兩制的成就,並提出「4個必須、4點希望」,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引航,值得社會各界重視和思考。

開篇,習近平就香港過去25年實踐一國兩制的經驗作出全面總結,並肯定了特區政府取得的成績。他明確表示,中央將長期堅定落實一國兩制方針,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習近平強調的4個「必須」: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是一國兩制朝着正確方向行穩致遠的基石,也意味着只要一國兩制實踐良好,2047年之後將繼續運行。這不但給港人派了定心丸,也賦予投資者信心增強劑。

作為金融學者,筆者深明穩定的政治環境,是投資者的首要考慮因素,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無疑能減少投資者對政治不確定性的憂慮,亦是發展經濟的基礎。過去幾十年間,香港的經濟增長已落後於國家整體的發展速度,未來特區政府須帶領香港加快經濟轉型,同時要確保發展成果能惠及基層市民,讓青年人看到前景和希望。

習近平亦提出4點「希望」,包括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以及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套用特首李家超的說法,這4點「希望」是新一屆特區政府施政的大方向、大藍圖。

加強掌握民情 提升治理水平

筆者認為,中央為特區提供施政的方針,但未有就具體目標設立硬性標準,讓特區政府享有充足的空間去主導、量化及執行相關目標及細節,足見中央對特區政府作為責任主體的信任,堅持高度自治的原則。

筆者認為,在4點希望中,改善社會民生、重聚民心是先行重點,亦與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相輔相成。習近平指出的房屋、創業、教育、安老以及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全體市民(即貧富懸殊)等一系列問題,皆為香港累積多時、並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矛盾。要達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新一屆特區政府就先要加強掌握社情民意的能力,修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及幸福感,重建「信」的基礎,加強治理水平。

新任特首在政綱提出許多創新改革的舉措,筆者期盼特區政府能逐步落實有關細節,誠如習近平所言,以更果敢的魄力,破難而進,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習近平亦希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帶來歷史機遇,香港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過去兩年,受社會動盪與新冠疫情影響,香港的經濟有見緩慢收縮,政府亦要思考如何注入經濟新動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猶幸香港擁有完善的法治制度和國際聲譽,仍能保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相信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香港將可進一步對接「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中國經濟內循環的一大引擎,亦可在國家全球化的進程中,擔當連接國際外循環的橋樑,貢獻「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

檢視目前優勢 勾劃雙循環定位

事實上,時至今日,許多內地城市以至世界各地也迎頭趕上,使香港的「絕對」優勢逐漸減弱。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須重新檢視香港目前的比較優勢,勾劃內外經濟循環中的定位,以鞏固香港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此外,習近平主席還強調要關心、關愛香港青年人,因為「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筆者認為,國際視野與愛國情懷是本港新一代青年人須具備的特質,而建立對祖國的正確認識,是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認同的先決條件。教育界及特區政府應從基礎教育開始,全面、有序及有計劃地推行愛國教育,藉着不同渠道,如中小學生內地交流項目、大學生交換和實習計劃等,幫助學童從小認識國家歷史文化,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了解國家發展,增強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