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世情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2022-04-22
 

上一篇

師資人才流通 促大灣區教育發展


隨着愈來愈多港人到大灣區內城市工作和生活,近月深圳和廣州都相繼有港人子弟學校落成。筆者亦留意到,有香港辦學團體在內地建校,聘請持有本港學位教師教育文憑(PGDE)的教員授課,課程設計方面向香港借鏡,薪資水平亦與香港看齊。

隨着兩地進一步融合,筆者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辦學模式:設有香港課程或參照香港課程框架,揉合內地德育教育元素,以國際化及提供多元出路為目標,吸引家長報讀。

港師具優勢 助實現灣區國際化

事實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藍圖中,促進3地的教育發展合作乃重要一環。除了鼓勵各大專院校北上合作辦學、促進學生交流互動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提及,要加強基礎教育交流合作,以及開放港澳教師到廣東考取資格和任教。

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逾8,000萬,在學習、就業及生活方面,都可以為本地青年人帶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準教師,他們將可拓寬專業發展出路,尋求更多教學嘗試。擁有香港教師資格的年輕人,在本科專業、語言及文化觸覺方面有獨特優勢,將有助大灣區實現國際化的願景,協助國家培育通曉兩文三語、兼具愛國心及世界觀的下一代。

文化及薪酬差異 令準教師卻步

目前,內地已為香港教師打開方便之門,本港教師在內地考取筆試和面試及格後,便可申請認證,執教內地中小學;至於在內地就讀師範專業的港籍學生,則可以免考。

不過,對於本地準教師而言,粵港兩地在學習文化方面仍有差距,令他們有所卻步。早前有教師團體進行意向調查,不少受訪教師均認同,北上執業有助拓闊專業視野,但多數受訪者均認為,教師資格試資訊不足,且認證程序煩瑣。

另外,薪酬待遇亦是香港教師的主要考慮因素,絕大部分人表示要視乎待遇,才會考慮北上執業,畢竟能夠提供與本地同等薪酬水平的內地學校,仍屬少數。

根據教大每年進行的畢業生就業調查,去年教大的教育榮譽學士課程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逾3.1萬元;而據內地傳媒報道,深圳部分中小學教師若具備碩士或以上學歷,年收入可高達20多萬人民幣,連同住房公積金及補貼,折合月薪逾2萬港元。不過,普遍深圳教師的月薪,仍介乎1萬至1.5萬港元。縱然深圳是大灣區內經濟發達、人均消費水平較高的城市,但教師的平均薪資與香港差距仍然明顯。

認可部分港資歷 開方便之門

筆者認為,要推動灣區融合,兩地應就香港教師到大灣區就業、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薪酬福利等議題,進行協調溝通。現時,不論是教師資格考取,以至其他支援配套,皆由個別辦學團體自行統籌,暫時未有一套由官方統整的配套措施。

粵港兩地在教育制度及工作文化上的差異,都是有意在大灣區執教的本港教師需要面對和克服的挑戰。若然香港教師只能依賴學校安排,教師北上執教的主動性,以至大灣區內師資人才的流動性,都會大大降低。

當局可考慮推出更便利的政策措施。就我所知,現時內地由教育部制定並頒布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及高中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包括兩至三個科目的筆試考核範圍,即: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及教學能力。如可因應兩地情況,在大灣區內先試先行,認可部分香港教育學士課程的資歷,豁免部分科目筆試,並逐步擴展至全國各地,將有利促進人才流動。

若有關豁免安排短期內難以落實,則可考慮在香港提供內地教師資格考試培訓,或增設筆試及面試試場,以簡化程序。

定待遇參照標準 資助辦學團體

至於教師薪酬水平及福利待遇等問題,亦應商討制定統一的參照標準,兩地政府可考慮為辦學團體提供相應資助,增加誘因。

要鼓勵更多香港教師在大灣區執教,大學亦應參與合作,探討有關教師培訓課程及教資認證等問題。除了外在條件,亦要顧及文化差異,現時教大的中文教育學士課程結構,包括必修的內地沉浸交流與實習,同學會到內地進行為期8星期的教學觀摩及文化交流,本校亦正計劃讓同學參與課堂教學,與內地教師一起進行集體備課和評改功課,藉此加深了解內地的教學模式。

我相信,未來若能在此基礎上,擴大交流層面至其他學科,甚至發展融合的專業培訓,實現學分互認,可以為香港教師在大灣區執教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