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世情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2022-04-13
 

上一篇

開發網課優質教材 疫下愉快學習


一般人對中國歷史科目的印象,都離不開枯燥乏味;然而,筆者近年讀到的一套歷史小說,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科目在我心目中的觀感。小說作者基於史實,以平易近人的文辭和筆觸,令明朝近300年大小事躍於紙上,使我終於明白箇中趣味。由是,我一直思考,如何拉近學生與中國歷史的距離,以愉快學習的理念,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及意慾。

要打破學習中國歷史必然沉悶的成見,需要在教學法方面作出突破。筆者深信,透過有趣的方式,可令中國歷史「活」起來,啟發學生想像,助他們代入歷史人物的視角,感受不同的歷史事件。

教大學者團隊於2018年推出「看動畫.學歷史」系列,選取來自不同朝代共10名歷史人物,製作6分鐘片長的動畫,目前總瀏覽人次已累積逾700萬。

筆者嘗試從不同角度,解讀這700萬點擊:現時全港約有36.4萬日校小學生,部分可能重複瀏覽了不同集數;觀眾當中亦包括家長、教師、中學生和部分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人士。由於動畫設有英語版本,少數族裔及非華語學生亦有觀看,據了解,加拿大有華文學校以此動畫系列作為教材,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及文化。

須以學生為本 寓教於樂

中國歷史素有「時勢造英雄」與「英雄造時勢」的討論。無可否認,疫情催化了綫上教學的盛行,推進了混合式教學的發展,而「看動畫.學歷史」的經驗,除了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亦令筆者有4點反思和觀察:

(一)教學須以學生為本。教大學者花費4年時間製作及選材,期間曾進行聚焦小組諮詢,訪問同學對角色設計的意見;我們亦在系列中加入一個名為「葉仔」的虛構角色,作為觀眾的學伴,與學生一起回到過去,與不同的歷史人物互動。

(二)寓教於樂的同時,不可失真。動畫的製作忠於史實,着重細節,例如外界普遍認定三國名將關羽所用的是青龍偃月刀,但教大學者經考證後,發現正史所記載的動作為「剌」,故關公應該是拿着劍或長矛;又例如在人物服飾方面,明代天子穿的是龍袍,重臣鄭和穿的是蟒袍,前者所繡的龍有五爪,後者則只有四爪,可見製作的嚴謹和細緻

知識圖像化 激發學生好奇心

(三)知識圖像化,增學習成效。「看動畫.學歷史」以歷史人物為中心,串連國史與中華文化知識,打破了歷史即帝王家譜的刻板印象,學生觀看動畫時,藉着與古人共喜同悲,會對祖國歷史產生「溫情和敬意」。

動畫能夠形象化地呈現人物遊蹤、服飾器物,有助學生建立對歷史的「圖像化知識」。根據團隊進行的後續研究,不少學生觀看動畫後,主動到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對中國歷史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發揮多元共融優勢 教普世價值

(四)中文及歷史文化教育應以中華為本,多元共融。自開埠以來,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薈萃之地。香港的中文和中國歷史教育,須發揮多元共融的優勢,融入文化對話,可藉着生動有趣的方式,教導學生認識祖國與世界各地均推崇的普世價值,如慈孝、善良和誠實等。

新冠疫情肆虐逾兩年,面授及網上混合模式教學,已成為教育新常態。在這段時間,我留意到學校在實行網上教學方面的落差,學生的家境亦會影響學習體驗。

兩年前,《施政報告》宣布,教育局會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港元,支援學校和教師推行混合教學模式,在硬件方面資助學校購買流動裝置,供學生借用,並為清貧學生提供無綫網絡路由器及流動數據卡;軟件方面則會構建學與教資源分享平台,鼓勵教師分享優質教材。

網上教學 須防數碼鴻溝

筆者深信,網上課程、動畫及電子教學資源必須質量並進,除了涵蓋相關學科知識,亦可包括生命及價值觀教育。事實上,教大已先後推出歷史及生命教育動畫,增加課堂互動性及學生的學習趣味;若能集中資源,將所有電子教材都放於一個網上分享平台,供家校免費使用,更可收窄數碼鴻溝,縮減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

隨着科技發展,加上疫情帶來的危與機,混合模式教學和各類型教育科技的應用,必將成為趨勢。為此,學界與社會都要共同努力,投放更多資源開發及建立優質教材,我亦期望《施政報告》中的措施可盡早落實,惠及學子,確保學生能夠愉快學習,畢竟培養他們對自主及終身學習的興趣,總是教育工作者的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