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評論

張仁良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2021-10-26
 

上一篇

港4招抓機遇 發展區域教育樞紐


特區政府一直希望將香港發展成區域的教育樞紐,吸引海外人才來港求學,令大學校園變得多元化,而院校國際化亦是教資會評核各資助大學的績效指標之一。

港資助大學 5所列世界百強

若單從近年本地大學取錄的非本地生人數(包括內地生及國際生)比例來看,教資會資助大學在國際化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上,本地大學在QS和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一直表現出色,即使區內其他大學相繼冒起,表現進取,但香港8所教資會資助大學中,仍有5所連年位列世界頭百強。若以社會投放到教育的資源衡量,可謂成績斐然。

這是否足以說明,香港已經是亞洲區內的教育樞紐,是海外尖子學生留學、發展事業的首選地方?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與海外大學相比,雖然本地大學的世界排名及教研實力絕不遜色、甚至更好,但大部分海外學生(包括內地生及東南亞學生)依然傾向選擇到美國、英國、澳洲、新西蘭等西方國家留學,背後原因值得深究。

了解多元文化 就業新優勢

也許有人認為,在英語國家留學,可以更好提升語言水平,隨後在就業市場獲得更大優勢。然而,在全球化的新形勢下,不少發展是由「一帶一路」國家所帶動,英語的重要性可能沒有過去顯著。了解多元文化、掌握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將會是就業市場上一個新的獨特優勢。

多年來,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資源投入相當慷慨,本地大學培育本地人才亦理所當然,但我們的目光不應只局限於此。回顧歷史,香港院校自1997年後,才開始擴大招收內地學生的規模,隨後取錄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要達至校園國際化,我們要以學生群體多元化為目標,為學生塑造一個良好、包容、文化多元的學習環境。說起來,筆者也曾受益於多元的學習環境,本科二年級時,我與一名海外學生成為室友,我們一起學習、玩樂、相互扶持,至今仍然保持聯繫。

大灣區及「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新規劃,將提供大量交流發展機會,而持續惡化的中美關係,或會令香港成為內地生一個更好的留學選擇。香港高教界如何把握這個新機遇,建構明確定位,成為一個理想的留學地方?筆者有4點建議:

添誘因 鼓勵企業注資獎學金

首先,「一帶一路」沿綫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學生需要依賴獎學金或資助,才能負擔起高昂的學費。目前,政府和一些私人機構已提供相應的獎學金計劃,我建議為有意進一步參與區域新規劃的私人企業提供誘因,鼓勵注資相關獎學金或資助計劃。

第二,如果我們可以允許這些學生從事兼職工作,原本所得的全額獎學金或資助,是否可以被分拆,用以資助兩名或以上學生呢?我相信學生亦可從中獲益良多,積累工作經驗的同時,亦能進一步融入本地社會。

提供實習機會 助吸納人才

第三,如果私營機構尤其是大灣區內的跨國企業,能為這些海外生提供實習機會,將有助吸納人才,亦可令海外生拓闊眼界,實屬雙贏。將來無論他們選擇回國,還是留在大灣區發展,都可以帶動兩地連繫,創出更多機遇。

第四,我認為應為這些學生提供畢業後本地或大灣區就業輔導,吸引他們留在這裏發展。

吸引人才來港,向來都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投資。筆者留意到,過去不少國際政商界的領袖,都是在英美等大學畢業。然而,近年有愈來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精英,選擇到內地及香港留學。如果這些外來人才,最終選擇在內地或香港定居和工作,相信會對我們的競爭力帶來裨益;若他們將來事業有成,亦會為我們的經濟帶來有形和無形的好處。

2019年,連串社會動盪為香港高教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不少國際媒體更將香港描繪成「戰區」,對香港的國際聲譽構成影響;然而,現時香港社會已回復平穩,對不少留學生而言,香港依然是一個很安全和包容的城市,適宜海外學生留學和居住。

因此,我們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策略,主動出擊,讓海外生在國際平台協助推廣香港作為一個理想的學習地方;不論本地或國際生,畢業後皆擁有大量機遇,可以在香港、大灣區以至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