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及教学文学硕士
课程概览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加深及强化学员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从⾼等数学⻆度认识数学的教与学。同时让学员接触不同的课堂环境和创新的数学教学⽅法,培养他们整合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的能⼒,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成为懂得⾃我反思的教育⼯作者。
课程目标包括:
- 扩阔学生的数学知识;
- 协助学生从高阶数学角度理解如何在学校教授数学;
- 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课堂环境及创新教学法;
- 培养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法之间的协同效应;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其成为具反思能力的实践者。
在读同学请透过以下连结登入查阅课程手册及科目简介。
课程大纲
本课程共有24 个学分,每科⽬3学分。学员可在⼀年内修毕整个课程。课程的时间可能包括工作日晚上、周末和/或长假期间。课程可能会安排在大埔校园、将军澳教学中心、北角教学中心、九龙塘卫星教学中心和/或大学决定的其他地点。实际的上课地点由大学决定。
数学科⽬ |
12 学分 |
|
必修科⽬ |
基础几何学 |
3学分 |
|
概率与统计 |
3学分 |
|
代数与数论 |
3学分 |
需在以下科目中选择一⾨修读# |
||
选修科⽬ |
微积分与数学建模# |
3学分 |
|
组合学与图论# |
|
机器学习与量⼦计算的数学原理# |
||
数学教学法科⽬ |
12 学分 |
|
必修科⽬ |
数学教育设计 |
3学分 |
|
运⽤科技于数学教学:以探究取向为本 |
3学分 |
需在以下科目中选择⼆⾨修读@ |
||
选修科⽬ |
教育中的⼈⼯智能@ |
3学分 |
|
数学思维与评估@ |
3学分 |
|
数学史的教与学@ |
3学分 |
STEM教育中的数据挖掘@ |
3学分 |
|
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法研究@ |
3学分 |
|
学分总数 |
24学分 |
科目
本科目旨在提供基本数论与现代代数的入门概览。学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中的代数结构,并培养运用本科目所学策略、技巧与定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欣赏数学概念抽象化所展现的美感、统一性与必要性。
本科目旨在介绍多种研究几何中数学概念、性质与关系的方法,特别着重于欧几里得几何,并延伸其洞见至非欧几里得几何。
科目将拓展学生对几何及其意涵的理解,并严谨地探讨欧几里得几何的基础。科目内容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全等、几何不等式、平行性、勾股定理等主题,皆从进阶角度切入。教材采公理化方式进行,并要求学生全程进行证明。科目亦将介绍「交点几何」,以展示公理如何影响几何结构。
此外,科目将简要探讨非欧几里得几何及其历史发展,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演进与应用。
本科目亦旨在为学校教师提供扎实的几何知识,以及深入理解几何在解题中的重要角色,使他们在教授学校几何时具备充分的能力与信心。
本科目旨在向学生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标准机率分布、抽样分布、参数估计、推论,以及基于假设检定的统计决策。课程提供机率与统计的入门概览,并介绍随机变数的基本概念。在掌握这些基础后,科目将进一步探讨抽样分布的概念,以及数据分析与假设检定的技巧与方法。
本科目旨在介绍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全球课程改革已达成共识:数学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解题能力与批判思维的学习者。为达此目标,仅仅教授整份课程内容及处理各类数学问题,并不足以涵盖专业数学教师的全部职责。
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教师更应引导学生从其数学经验中建构意义,并赋予学习内容深层的理解。本科目旨在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与教学技能,使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与思维发展。
本科目旨在介绍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科技(ICT)于学校数学的教与学,并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原则。透过提问、探索与实验数学概念,学生将培养对数学科技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与洞察力。本科目是「数学教学设计」课程的延伸,聚焦于ICT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领域。
科目首先介绍学习社群与探究的社会文化框架,以及在数学课堂中使用ICT的教学意义。接着,学生将认识多种与学校数学相关的ICT环境,包括计算器、电子表格、动态几何、图像绘制、动态统计及网上资源等。学生将实际操作这些ICT工具,以探究学校数学概念,并在探究与协作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任务。
本科目旨在让学生学习超越初等微积分的实用与建模技巧,以解决源自各种动态情境的日常生活问题。学生将体验多种数学建模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现实情境中。
科目将运用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中的解题技巧,结合实际应用与方法,协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能力。此外,亦会介绍优化与数值分析技术,以拓展学生在数学建模上的知识与技能。
本科目旨在使学员全面掌握计数技巧与组合推理的知识。科目内容涵盖容斥原理、生成函数与递归关系等主题,并将介绍图论与有向图的建模方法,以及运用图形算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中亦会探讨算法的复杂度,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在数学与计算中的应用。
本科目旨在透过基本数学原理,探索机器学习与量子计算的交叉领域。学生将学习从基础算法到进阶技术的核心概念,并着重于与现实挑战相关的数学解题能力。课程将介绍量子计算的基本理论,强调「迭加」与「纠缠」等数学原理,以及关键的量子算法。学生亦将深入探讨量子机器学习,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数学工具来处理复杂的计算问题。为使学生具备理解机器学习算法与量子计算所需的能力,科目将涵盖线性代数、微积分与机率论等重要数学主题。
数学思维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正式教学的重要课题。随着学生在学校的进展,数学成就会显着变化,个体间的差异亦常十分明显。本科目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儿童如何获得数学知识,并促进自身的数学发展。课程重点包括数学学习与认知发展的模型,以及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之评估。
数学史与教学法(HPM)是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本科目将探讨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数学史之间的关系,重点包括古代中国的数字系统、算术、几何与代数的发展,以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本科目概述数据挖掘与STEM教育的基本概念。数据挖掘日益被应用于提升教学与学习过程及教育教法。教师可运用从数据挖掘模型中发掘的知识来解决教育问题。科目内容涵盖数据前处理、数据可视化、机率与统计,以建立关联、分类与分群的算法。亦涵盖STEM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设计STEM学习活动,并探讨与STEM教育相关的社会与道德议题。科目亦将展示STEM应用中的数据分析实例。
科目旨在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与进阶知识,并强调其在教育环境中的原则与实践。课程亦提供机会让学生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并探讨其伦理与社会议题。科目内容涵盖当代与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代理、问题解决、知识与推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聊天机器人、语音助理与情感侦测。课程将介绍教育与人工智能整合的框架,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新兴应用,并深入探讨其发展过程中的伦理与社会议题。
本科目旨在探讨数学教育中的研究方法与当代研究议题,重点聚焦于有效的教学实践。学生将认识多种研究取向,并深入了解其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课程将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涵盖不同范畴的实证研究,培养其研究素养。在科目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提出研究问题、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并撰写研究计划书,以探讨真实情境中的教学介入。课程结束时,学生将具备以实证为基础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能够积极贡献于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授课语言
本课程授课语言为英文 (辅以中文)。
学分转移
同学曾在本校或其他认可院校修毕的科目,可申请学分转移。实际修读年期及可转移之学分数目,将视乎个别申请人的学历及资格而定。总课程学分转移数目最高为课程要求总学分的百分之五十(即十二学分)。同学可在每一学年的第一和第二学期的首两星期内申请学分转移,申请将以个别情况审核。
入学条件
本课程之最低入学要求如下:
(1) 申请⼈须持有由认可⼤学颁授的本科学⼠学位 (⾮主修数学为佳)
(2) 具备⾹港⾼级程度会考数学科考获 E 级以上成绩或⾹港中学⽂凭试中数学 (必修部分) 考获 4 级或以上成绩或同等学历*
(3) 申请⼈如⾮在英语授课的院校取得学⼠学位,其英语⽔平须符合以下其中⼀项要求**:
a. 雅思⽔平达 6.0 或以上***; or
b. GCSE/GCE OL 英语 C 级或以上;或托福 TOEFL 分数 80 (网络考试)***; or
c. 中国内地的全国⼤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少于 430 分 (成绩有效期为两年) ***; or
d. 其他同等学历。
*申请⼈如在修读学⼠学位或前师范学院课程期间,曾修读数学或数学相关科⽬,其申请亦会获考虑。
**所提供的雅思/托福成绩应在两年有效期内,且应是在考试中⼼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以在线形式进行的测验,如 IELTS Indicator、IELTS Online、TOEFL Home Edition、Duolingo 英语测验或 PTE,均不被认可为 MA(MP) 课程之英语能力要求的有效证明。
***所提供的雅思/托福成绩应在两年有效期内,即必须为 2024 年 1 月 1 日或之后取得。
学费
此课程为自资课程,整个课程学费为港币十六万零八百元正,学费一般不获退还或转授。
奖学金计划
香港未来人才深造奖学金计划
政府由2025/26学年起,推出「⾹港未来⼈才深造奖学⾦计划」(计划)。计划的主要⽬的是为吸引更多本地学⽣在有利⾹港发展的优先范畴深造,扩⼤不同领域的⾼端⼈才库,同时进⼀步推动⾹港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此课程与2025/26年度为计划中STEM范畴的课程,课程中全⽇制的本地学⽣会被邀请申请此计划。
在计划下,每个奖学⾦的上限为港币100,000元(以整个研究院修课课程计算,不论修课年期和修读模式),⽽奖学⾦学⽣仍须⽀付不少于与其他教资会资助全⽇制学位课程学费⽔平相同的学费。奖学⾦只可⽤作⽀付学费。
更多详情,请浏览研究生院网页及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网页。
提升研究能力的学生支持措施
为协助数学与教学法文学硕士课程 [MA(MP)] 的学生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并拓展国际视野,MIT 学系将提供「提升研究能力的学生支持措施」。相关详情将于每学年开始时公布。
免责声明
科目层面
大学保留一切修订课程开办及其任何有关事项的权利,如有需要,可随时酌情调整课程(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等)。在不限制大学修订课程和开办课程的广泛酌情权的前提下,考虑到教学人员编制、报读人数、实际具体安排、课程内容变动以及其他情况的转变等因素,大学可能需要更改课程。已缴学费将不予退还。
课程层面
我们已尽力确保本网站所提供之信息的准确性。由于课程信息可能因情况之转变而时有变动,大学保留在其认为合适及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修改本网站中任何信息的权利。若因使用、误用或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大学概不负上法律责任。
自资研究生课程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从未与内地或香港的中介机构合作招生,亦不鼓励学生委托第三方代理处理其申请。申请人须直接通过教大的网上入学申请系统提交入学申请,并提供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有关申请的最新信息, 我们会直接与申请人联络。请参阅香港教育大学的官方渠道,包括课程网站及入学申请系统,以了解所需数据并完成申请程序。
大学层面
本校维持其课程的教育质素及水平。本校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 资助,并作为九间具备自行评审资历资格的院校之一。受教资会资助的各大学提供所有课程的教学经验均受教资会辖下质素保证局之监管。
如个别人士欲于毕业后申请内地的学历认证,应直接联络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获得最新信息及确认(详情可参阅中国留学网:
https://zwfw.cscse.edu.cn/cscse/lxfwzxwsfwdt2020/xlxwrz32/index.html)。有别于本校于香港颁授的学历,内地的学历认证程序为独立运作。为免生歧义,本校对于个别毕业生是否获得内地之学历认证或其他香港境外的专业资格或牌照之学历认证等事宜并不提供保证。
如中英文版本数据信息不一致,又或于课程内容诠释上出现歧义,则以本校之最后决定作准。
申请及查询
有意申请者,请透过香港教育大学网上入学系统递交申请。提交申请前,请浏览 https://www.eduhk.hk/acadprog/postgrad.html以了解详尽的申请及入学信息。
如有任何查询,欢迎电邮至:mamp@eduhk.hk 与我们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