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Facebook Page Instagram Page Instagram Pag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穿梭往来大学讲堂与中小学课室 :克莱因的“双重不连续性”

日期:2010-10-12
时间:13:30
地点:D1-LP-02

E-mail: mit@ied.edu.hk

Tel: 2948 7824

摘要:

德国数学名家克莱因 (Felix Klein, 1849-1925) 曾经说过:「大学新生入学一开始就发现他面对的[数学]问题好像跟中学里学过的东西一点也没有联系,自然他很快便完全忘记了中学里学过的东西。 毕业后他当上了教师,突然发觉自己被要求依循老套的方法讲授传统的初等数学。由于缺乏别人的指导,他难以辨明当前的数学内容和他曾学到的高等数学有什么联系,于是他很快便接受这套由来已久的教学方式。他的大学数学教育顶多成为一种愉快的回忆,但对他的教学毫无影响。」这段话带来另一个问题:「曾经修读高等数学而且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否一定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呢?」从讲者的教学经验中得来的答案是「不一定」,但为什么不一定呢?要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小学数学教师,须要具备怎样的眼光和见地?须要拥有什么数学学识?讲者试图指出中小学数学教师也须要进行数学研究,但这种数学研究与一位数学工作者从事的研究虽然精神相同,内容及性质均有别,因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运用学生懂得的语言去解释,也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学业程度和知识背景。本讲座将举出一些课堂事例,以阐明以上提出的论点。

萧文强教授简介

萧文强早年于香港大学理学院主修数学及物理,毕业后负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有如乔叟著作的《坎特伯利故事集》书内对其中一位朝圣旅客的描述:「开心地学,也开心地教」,在2005年退休前他开开心心教学逾三十载,退休后他继续享受学习与教授数学的乐趣。他发表过一些在数学、电脑学领域里的研究论文,但发表了更多关于数学史及数学教学的文章,并且著作了几本普及数学书籍。对于如何把数学史融会于数学的教与学当中,他尤感兴趣;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积极参与一个名为『数学的历史与教学』的国际团队的工作及活动。最近几年他把大量时间精力投放于设计及教授一个通识课程,题为「数学:一项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