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十月底,第一組往日本考察的同學把探索經驗上載「thinkBIGwithU」網誌後,旋即引起廣泛注意,各方均熱烈回應,其中鄭偉健同學的留言更可謂哄動一時。偉健不但引述了大量不同國家發展教育大學的相關資料,還提出了一連串發人深省的問題。為跟進事件,學教喜悅 訪問了當事人。會談中偉健引用了談論教育大學的不同著作,以解釋他的觀點。由於編輯小組對專題認識有限,未能與偉健深入探討,唯有穿針引線,安排偉健與擘劃本校《發展藍圖》的幕後智囊 —— 策略及學務規劃處的同事會面,以便作更深入的學術交流。
左至右:策略及學務規劃處研究主任蔡啟恩先生、處長黎國燦博士與鄭偉健同學聚首一堂,交流觀點。
來自中國的馬先生(中)

對日本文化及潮流甚感興趣的何振聲及余維茵,獲選為本校首隊學生大使,到海外搜集教育資訊,與同學及網友分享。這兩位主修商科的師兄妹性格主動,踏足日本前,均曾於去年參與柬埔寨人道服務之旅,大家早有默契。

回顧十天旅程,拓寬對日本教育的認識之餘,振聲和維茵還加深了對教院《發展藍圖》的思考,例如擴大教育服務範疇的可行辦法。獲東京學藝大學岩田教授幫忙,他們有機會參觀碩士生課堂。其中來自中國某大銀行的學員馬先生透露,他服務的公司期望學成回國,能訓練其他行政人員。由此令維茵想到教
院也可以發展類似的企業教育培訓,以回應社會需求,而畢業生就不必局限到中、小、幼等教育機構任教。另外,御茶水女子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林同學向他們表示,校方除了為留學生提供日語基礎培訓班外,還請專人為她們補課,讓她們能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反觀香港,振聲認為校方為非本地生也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國際教育中心及學生事務處悉心安排了多樣活動,又協助成立內地學生和學者聯誼會,使他們有機會聚首一堂,真情分享及互相勉勵。在本校逐步邁向大學的過程中,相信將會錄取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如能在已有的基礎上,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和合作,必能應付餘裕。
精英雲集的早稻田大學125周年校慶,一些白髮蒼蒼的畢業生也有出席,自豪及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校友對早大的歸屬感,是校方及同學一起努力的成果。

日本的幼稚園老師會通過益智教學,讓幼童自由自在地探索,發現知識和愉快學習。學童會收割自己種植的稻米,尋找田間小生物,遇到問題時才向老師發問。

此外,日本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也給學生大使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名叫宮村的碩士生,就曾經視維茵為練習英語的對象,即使英語水平有限,也主動嘗試打開話匣。翻譯員向他們解釋,日本的小學並沒有英語課;到了中學,一星期最多也不過四節,所以一般日本人即使在聽、讀、寫方面問題不大,也未能以流利的英語作口頭溝通。他們參觀早稻田大學時,就發現圖書館的藏書都以日文為主。回想起同學們在校內語文中心練習英、法、日、普通話的情景,振聲和維茵都不禁提醒自己要珍惜機會學習,善用校內資源。

日本人的作風比較保守,小學一般甚少接受外界探訪。全賴岩田教授協助,振聲和維茵才有機會到小學參觀。岩田教授還坦誠地與他們分析日本教師問題,並針砭時弊。有鑑於日本學生大多比較含蓄,較少公開辯論或提出個人意見,振聲和維茵認為並非正確的學習態度。以他們的網誌為例,作為首隊出發的學生大使,他們每天都要在有限時間內搜集和剪輯資料,文字沙石在所難免;幸得瀏覽網誌的同學及時指正,並提出改善建議,讓他們在抱歉之餘,深刻體驗到同學間互相扶持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