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

「正面重估」助孩子「遇挫不撓」

學年新開始,莘莘學子從悠長假期回歸校園生活,少不免感到一定程度的壓力,間中更會有部份有嚴重情緒困難的學童會自殘自殺。每個人遇到不安和壓力的時候,都會有方法去幫自己調節,使自己能夠平靜下來;而當中,不少人會以一些認知應對策略 (cognitive coping strategy),即利用一些想法去以安定自己情緒和感受。各種方法當中,有一些實際有效,但亦有一些成效相對不彰的,甚至會弄巧反拙。

 

為尋找有效的認知應對策略,學者 Rood (2012) 的團隊,就嘗試測試不同的策略,如何影響及改變青少年的感受。研究人員首先引導參加實驗的青少年回想一件最近讓自己有不安、壓力、或不愉快感覺的事件,當不安感覺被成功勾起後,研究人員就再引導參加者利用不同的認知應對策略去嘗試安撫自己,減低自己不安的感覺,當中的方法包括:

 

一、 反覆沉思 (rumination):不斷思考事情發生的原因是甚麼?例如:「今次演出為什麼會表現差勁呢?」
二、 保持距離 (distancing):「跳出」畫面,以第三身的角度,如看電影般想像當中各「角色」的反應和表現,例如:「今次『他』考試成績不理想,『他』覺得如何呢?『老師』和『媽媽』會說甚麼呢?」
三、 隨遇而安 (acceptance):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去判斷他是好是壞,只需要接受他會來、也會去 (come & go),例如:「同學生日會沒有邀請我,我接受我的失落感,會慢慢不覺得失落的。」
四、 正面重估 (positive reappraisal):重新思考在不安事情當中,會令自己如何強大起來。例如:「今次雖然失敗了,但我在過程中學懂了、成長了甚麼?」

 

研究發現,相對於其他方法,「正面重估」的方法更能夠讓青少年從壓力和不安中,將眼前的焦點重新集中在如何克服困難,使自己能夠較快地在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根據Fredrickson (2004) 的「開展與建設理論 (Broaden-and-Build theory)」,「正面重估」所帶來的正面情緒,能夠造就人的正向行為傾向和日常生活習慣,長遠更能夠讓人建立出更豐厚的資本(resources)來對抗壓力(例如強健體魄、人際網絡、心理質素等),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和更有力量,面對將來不同的困難和挑戰。

 

因此,當子女遇到不安和挫敗、感受壓力時,家長在用心聆聽過孩子的感受後,不妨再進一步和孩子想一想在事年過程中和處理過後,自己學到的知情和技巧、得到的經驗和成長,實踐真正的遇挫不撓!

 

文獻出處:
Fredrickson, B.L. (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iological Sciences, 359, 1367-1377.

Rood, L., Roelofs, J., Bögels, S. M., & Arntz, A. (2012). Th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 rumination, positive reappraisal, acceptance, and distancing when thinking about a stressful event on affect stat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0, 73 – 84.

 

保良局社會服務部 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