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齡人口下降、超額教師和學校關閉等現象,令不少年輕人都打消了以教學為終身事業的念頭。

 
高等教育撥款政策轉變,以及學齡兒童人口減少,為本校未來數年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外在環境的變遷,還導致教育事業的吸引力受挫,我們的發展也深受影響。然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推行,將直接由這些因素決定。

資源緊縮 謹慎運作

未來三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給本校的撥款,將由二零零四至零五年度的六億三千二百萬元削減至二零零七至零八年度的四億一千三百萬元,減幅達百分之三十三。撥款銳減與教資會審批的學額減少尤關,由於二零零五至零八的三年撥款期內,資助學額將減少百分之十五,而學生修讀的學科組合也將有所不同,校方迫不得已,唯有裁減教學人員,於二零零四至零五學年內相繼推出「自願離職計劃」和「強制裁員計劃」,並於學年結束前完成。計劃得以順利完成,全賴受影響的同事貫徹專業精神,體諒合作。另一方面,校方在延聘新同事時,也審慎從事,確保他們具備應有的專才,以支援本校的長遠發展,並能配合校方自我評審的資格。

為減少對教資會撥款的單一依賴,本校採取了適當措施,令年內的非教資會撥款收入增加一倍。其中,獲教統局撥款近六千三百萬元的「優化課堂學習計劃」和「評估計劃」,就是成功開拓非教資會來源資助的兩個例子。此外,為求迎合教育界的需要,本校又發展了多個於二零零四至零五年及二零零五至零六學年開辦的自負盈虧課程,計有教育碩士課程和學位教師教育文憑(中文及英文主修)等。

本校師生在大埔校園集會,反對削資百分之三十三的建議。
本校學生在立法會大樓外示威,抗議大幅削資。(明報圖片)
培訓落實教改的專業教師

為了確保香港成為一個知識型社會,當局正積極推行「三-三-四」教育改革,讓青年學子奠定廣博的知識基礎,培養批判思考和獨立解難的能力。因此,通識教育將成為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這些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實踐,完全視乎香港是否擁有竭誠盡責的專業教師隊伍。

裝備職前教師

實施「三-三-四」教育改革後,中學生的修業期將由已往的七年減為六年,而大學的修業期則會增加一年。對本校而言,這意味我們要為新生打好更穩固的基礎,和增進他們的知識,使他們畢業時能成為學識豐富、才藝出眾、既具批判思維又富創意的教師,可以信心十足地落實教育改革。

有別於其他院校,本校現行所有全日制的都已是四年制的學士課程。新學制生效後,新增學年將為教育學士課程創造更多空間,以便納入臨床實習之類的附加元素,讓職前教師進一步提升專業才能。這項安排對本校和夥伴學校均有裨益。更重要的是,長遠而言,可以為學校培育條件最優秀、裝備最充足的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