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五期, 第三冊, 文章三(二零零四年十二月) 勞傅燕華、蘇詠梅 小學科學課堂學習研究:「空氣中的水」、「日蝕的發生」、「電的流動」 |
|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 |
|
丁. 從學生作起點的課堂學習研究課
(六) 學生的學習成效
綜合學生在後測的結果,發現學生對水的理解均較前測進步,教師們都應為學生在敘述和解釋蒸發和凝結現象時,能運用相關合適的詞纂,解釋也更為詳細,也能有效地把知識轉移和應用於生活上的一些事例上。例如:前測中只有一成學生能夠正確解釋冰凍的汽水罐上水珠的成因,後測中則有近六成學生能解釋正確這現象(在課堂上並沒有處理這現象)。
選電池為電的來源的學生由五成增至六成多;九成多的學生正確選取會發亮的電路;比起之前的三成學生,在後測有六成多學生在作解釋時提及電路;在用箭嘴「→」繪出電流流動的方向時,學生在前測及後測的改變不大;被問及在電線內電的模樣時,在後測較小數學生說電是靜態,比起之前有三成多學生沒回應,在後測只有兩個學生在沒回應,顯示學生對電的模樣有較具體的印象。
為什麼地球會出現日蝕的現象?日蝕的出現是下列那項各星體在不同位置上所形成的?我們應該怎樣安全地觀察日蝕?以上三題選中正確答案的的學生由六成多增至九成多;其餘三題選取正確答案的學生的也有小數的增加,約百分之十二至十七左右)。
Copyright (C) 2004 HKIEd APFSLT. Volume 5, Issue 3, Article 3 (Dec.,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