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三(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張傑、 陳紀鋒、 高淩飆
中學生學習“浮力”之另有概念探討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一、研究學生另有概念的意義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渠道,形成了對事物的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認識,養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 這使他們在學習某一科學理論之前頭腦中已經存在著一些個人理論和模式 ,這些個人的理論和模式常常與科學的理論和模式衝突矛盾,使學生難以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些與科學理論、模式相背離的個人模式、理論,國際上稱之為 "前概念" (preconception) 或 " 另有概念 " (alternative conceptions)[1]。對特定的某一個科學概念,學生的另有概念存在著一些普遍的、類似的模式[2],如果我們對學生的另有概念進行調查瞭解,從中歸納出一些共通的模式,分析形成這些模式的原因,就能給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教師可以針對另有概念的模式提出相關的矛盾事件,通過實驗演示,組織討論,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再通過總結講解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突顯另有概念與科學概念矛盾之處,最終使學生放棄另有概念,形成科學概念。

浮力在科學技術研究中有著及其廣泛的應用;對浮力產生原因以及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真正理解是引導學生的認知從感性到理性,運用理性知識科學正確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過程。因此,我們對中學生學習浮力的另有概念進行了研究和描述。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3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