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一冊, 文章五(二零零三年六月) 張學文 試析當代中國科學教育發展對人文精神的衝擊 --由近期幾個案例所想到的 |
|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 |
|
三、科學教育與人文精神討論對教育實踐的啟示
通過把本文開篇所引用的那幾個案例置於這樣一種科學教育、科學精神與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此起彼伏,以及對它們重新構建和整合的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它們至少會對我國目前的教育實踐和未來的科學教育實施產生如下啟示:
1. 有關科學教育、科學精神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是由來已久的;熱鬧過很久的有關它們之間的學術討論雖然可以說是已經告一段落,卻沒有留下令人滿意的解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辦法,許多關鍵性的問題仍舊懸而未決;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教育主宰的教育界,人文精神的流失以及由此產生的後果仍應引起包括教育界在內的所有人的足夠重視,而且人文精神在注重求善、求美、求自由的同時,還至少"應該包括兩個大的層面:人文理想和人文現實,或曰:終極關懷和現實關懷"(左克厚,1998)。近年來,建構主義理論在西方教育界逐漸流行,儘管其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仍需時日,但是它的學生觀、教師觀、學習觀和教學觀被喻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它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性作用,主張"合作學習",對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客觀理性形成理論上的挑戰,也部分超越了客觀主義認識論的局限,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學校教育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只要批判吸收所有上述理論思潮中的合理見解,我們就能儘快建構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教育理念和范式,增強學校教育改革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 當前,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深入人心,科學教育受到政府、學校和家庭的日益重視,相反,人文教育卻日益受到排斥和冷落,教育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正在迅速增長,但與此同時,各種教育實踐中產生的教育問題和教育悲劇也接踵而至。這種現象以及發達國家過去幾十年曾經經歷的社會後果和教育悲劇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和重視。因此,學校教育在設立科學課程的同時,要同時設立人文課程;在注重對兒童進行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培養與教育的同時,要注意在科學教育中貫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使科學知識和理論真正具有對兒童進行真、善、美的薰陶、培養、開發之功效;在對兒童進行人文知識和理論的培養與教育的同時,要注意在人文教育中貫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使人文知識真正具有開發兒童個性、特長和全面發展之功效,而這正是我們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對人類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3. 在目前"合作學習"不斷得到完善與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對它解決教育體制過分強調競爭所帶來諸多問題的有效性予以承認和關注。合作學習既被作為著眼于不同背景學生關係的一種措施,也可被視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合格公民的一項重大策略。它從一般意義上的學生之間相互幫助、教師的指導等相關的交互作用,使學生們能夠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並培養和促進他們在認知、情感和態度方面得到積極的發展。合作學習的倡導者通過探討通過如何解決現代教育體系中的競爭性教學組織方法和教育評價制度,以恰當處理教育和社會中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4. 上述探討表明:孩子當然要管,但是最好要在孩子具有一定自我意識的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這甚至比向孩子傳授科學知識更為重要,因為只有教會孩子懂得了遵守規則才能使孩子更有效地利用所學到的科學知識。一般來說,沒有或不懂得規則意識的孩子很難取得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學校和父母要在與孩子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成功的溝通,並在尊重兒童人性的基礎上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尊重他人;另外,教育者和兒童之間要注意彼此之間體貼入微的相互理解。從本質上說,目前書攤上的三本熱情介紹如何教育孩子的書,其主旨並不矛盾:《千萬別管孩子》通過介紹正在攻讀哈佛MBA的陳宇華的父母的教育方法,重在告誡家長,與其嚴格地管制孩子,不如根據兒童心理的不同發展階段採取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讓其在正確的準則和方法下,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孩子不能不管》則通過介紹美國人教育孩子的經驗和方法,在思想、道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向當代父母提供教育兒女的成功經驗;《管還是不管孩子?》儘管進行了對"管與不管"這一問題的討論,但全書用了大量篇幅,對如何管教孩子,如何教孩子寫功課,及如何培養天才兒童等方法給家長提供適當的建議和方法。三本書的最終落腳點是一致的,即孩子還是要管的,但在管的方式、方法、內容、形式上卻各抒己見,不過都強調學校和家庭要加強對孩子的引導,要始終注意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總之,對於當代教育制度中某些不如意的教育現象和問題,學校和家庭只有重新融彙和整合科學教育、科學精神、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等相關關係,只有在重拾人文精神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並注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對人的真、善、美開發之功效,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教育實踐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1, Article 5 (Jun.,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