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一冊, 文章六(二零零三年六月) 鄭美紅、蔡慶麟 中學二年級科學專題研習 --「酸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
|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 |
|
教師的回饋
以下是其中一間參與學校的教師回饋,藉此讓其他教師更容易掌握本專題研習的進行過程。教師常用的教學模式是口頭講解。以往,他們通常會用1至2課節,教授「酸雨」這課題;但以專題研習形式進行科學探究時,他們則預計需要兩個月時間(詳情請參考「表格一:工作進度表」)。
推行期間,他們發現能力較遜或較被動的組別,需要教師的額外協助及較長的時間,方能完成本專題研習。這些組別主要遇到以下三方面的困難:
- 學習動機、專注力不足--遇到困難時,學生很少主動向教師提問,只是等待教師的協助。例如:量度一棵彎曲的植物的長度時,學生不知怎樣量度才是最好。有些學生會胡亂地採用他們直覺上正確的方法;有些則什麼都不做,等待教師告訴他們量度的方法。
- 缺乏科學思想及不懂運用科學探究技巧--雖然學生在之前的一個學年已學會如何假設、界定變因,但他們並不懂得運用這些科學探究技巧,分析實際問題,因此,在與學生討論「表格六:實驗草案設計」時,教師須要額外的時間,作清楚說明。
- 組員之間的溝通不足和合作性低--雖然組員懂得分工合作,但分工後,各組員只顧自己的工作,不會過問其他組員的進行情況,就算知道其他組員遇到困難,亦不會主動提供任何協助,導致工作不能跟上預定的進度。
除顧及學生的學習困難外,本專題研習的成功也須要實驗室技術員和同事的協助,因為本專題研習為期兩個月,需要很多事前準備工作,例如:幼苗發芽、預備酸性溶液、編寫工作進行表等。
根據觀察學生進行活動時的情況,按他們的經驗,歸納出以下教師須要注意的事項:
- 幼苗吸收水分的速度十分快,因此須要每天澆水,才可確保幼苗正常地生長;而種植生長的觀察期為十日,教師須考慮到週末、日的澆水安排。
- 紅豆的生長狀況最理想,葉子的數目較多,莖的生長速度較快,且可長得很高,方便比較;綠豆的葉子只得1至2片,以及莖幹較幼,容易折斷;蠶豆的生長速度太慢。
- 學生可能會誤讀量度單位,把毫米讀為厘米。
- 學生可能沒有理解數據出現誤差的原因,例如:一個培養皿內有五棵幼苗,折線圖中的數據是這五棵幼苗高度的平均值;假如其中一棵幼苗折斷或枯死,學生通常會繼續量度這棵幼苗,以致數據出現重大的誤差。
- 學生不懂得運用折線圖中的數據,具體地証實所提出的假設。
- 有些組別的實驗結果不理想,他們大致知道成因,但不能具體地提出改善實驗方法。
學生表示對這類型的科學探究式專題研習十分有興趣,與課本中的實驗相比,這才算是真實的科學實驗。另外,教師認為本專題研習的教學資源十分有幫助,例如:工作進度表可助學生在指定的日期內完成有關工作;評分準則、自評表格和小組互評表格可助教師評核學生的表現等。本專題研習歷時兩個月,學生須完成"搜習資料"、"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撰寫書面實驗報告"和"口頭匯報"五個部分。他們認為下個學年會繼續遵循這個學習模式,但鑑於學生能力的問題,會修改部分內容,集中推行"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兩部分。整體而言,此類科學探究或專題研習可幫助能力較遜或較被動的學生解決上述三大困難:(1)學習動機、專注力不足;(2)缺乏科學思想及不懂運用科學探究技巧;(3)組員之間的溝通不足和合作性低。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1, Article 6 (Jun.,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