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二期, 第二冊, 文章一(二零零一年十二月)
鄭美紅、蘇詠梅
跨學科課業的評估─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啟示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五)專題研習─天氣量度儀

這份習作由年約十歲的學生製作,看來與一般的學生專題研習無異(圖六),同樣具有專題習作的持色,包括要求學生搜集資料、設計、觀察、記錄、進行測試、以文字或口語表達等,然而其主題卻涉及不同的學習範疇,在教師的「教學清單中」,其實包含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及天氣變化等概念的學習。教師所列的清單如下:

內容:
  • 了解何謂天氣
  • 明白天氣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 可量度的天氣範疇
  • 量表量度及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 比較結果的測試方式必須公平
態度:
  • 多種設計方法也可取得相同的結果
  • 按自己的能力完成習作
  • 懂得在製作過程中調整設計,重新評估自己的進度
技巧:
  • 完成一份專題報告
  • 按指引工作
  • 利用各類資源及工具以取得理想中的結果

以下是為本習作而設的學生指引:

天氣量度儀
請設計一個量度天氣或地震的儀器。在報告中,同學必須:
  1. 指出所設計的儀器可用來量度什麼
  2. 顯示儀器如何量度天氣或地震
  3. 提供一些如量表等比較數據的工具
  4. 列出設計儀器的計劃
  5. 盡可能把儀器製造出來
  6. 在課堂中簡介有關儀器,並準備解答其他同學的提問
同學可就課題搜集相關資料,並請家長協助。小心使用任何工具,並在製作儀器前先行計劃有關的程序。

這份習作的評估範疇包括了概念及技能兩方面。在概念層面上,學生能透過此習作進一步了解搜集有關地球及大氣層數據的科學儀器及科技,並明白在搜集數據時,必須借助量表,才能具體記錄及比較有關數據,而不是單靠觀察。而習作涵蓋的技能及過程則包括:

  1. 一副儀器是為量度某一特定結果而設計的
  2. 懂得設計量表,以收集有關數據
  3. 要量度準確而統一的結果,必須顧及連串的變因
  4. 按自己的設計製作模型
  5. 以書面形式報告及解釋儀器的運作方法
  6. 以口頭簡介儀器的運作,回答同學的問題
  7. 讓同學有機會聆聽別人的意念,透過提問弄清內容
除書面報告外,學生還須提交有關設計的模型,並在課堂上作口頭報告。在設計過程中,學生有多次機會,向其他同學及教師匯報進展及初步設計意念。這些報告進度的機會非常重要,因為在匯報期間,學生亦能弄清自己的思路,組織本身的已有概念及新學習的概念,減少建立「另類」概念,並為自己的學習負上責任。教師及同學在匯報後的回饋也同樣重要,這些意見不但可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考層次,以改善其設計,也能鼓勵同學互相學習的精神。有關教師指出,班中一位同學在與同學分享設計意念後,最終放棄原有意念,另作新嘗試。由此可見,在製作習作過程中的匯報及經驗分享,實是非常重要。總括來說,專題研習不僅限於一個研習題目或研究過程,教師應具備清晰的「教學清單」,了解有關評估課業的教學目標及期望,從而訂定指引及設計評估準則,並應考慮在進行研習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自學及互相學習的能力。否則,學生可能在過程中建構了「另類」概念,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學些什麼,也不明白提交習作的真正目的及意義。

圖六︰專題研習

 


 


 


 


Copyright (C) 2001 HKIEd APFSLT . Volume 2, Issue 2, Article 1 (De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