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三期,第一冊,文章十一(二零一二年六月)
謝群,蘇詠梅
大中華地區生物學教育研究動向分析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研究內容

本次全球華人科學會議的主題為“科學教育與當代世界”,下設8個副題:“科學與其他學科學習統整”、“科學教育與科技”、“科學教學策略”、“科學課程發展”、“學生科學學習與發展的評估”、“科學教師培訓與教師專業發展”、“與科學教育有關的歷史、哲學、社會、文化和性別事宜”、“課外或全方位科學教育”。在遴選的37份生物學教育研究中,共涉及了5個副題的研究,我們將其整理歸類如下:

fig3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本次研究中研究者和教師關注較多的一個領域,一共有13份研究關注生物學課堂教學,研究者分佈如下:中國內地:5份,臺灣:5份,香港:2份;新加坡:1份。研究既有在初中、高中進行,也有在小學階段進行。主要是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策略、整合新的內容,或者針對當下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或構建原則。

中國內地的研究選題比較寬泛一些,研究者並沒有局限于或針對具體的某一節課的教學展開分析,而是對某一類型的生物課堂教學,如:生物學實驗教學、探究教學,或者是某一冊教材,如:遺傳與變異、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組的教學,或者是更為宏觀的整個新課程的教學等,進行研究和探討,旨在探討如何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有效。研究的結果往往是以建議和原則的形式展現出來。

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的份研究從比較微觀的角度,就生物學教學的某一內容,如:環境、生物多樣性、生物倫理等,或是某一學習結果,如:科學閱讀等,引入某一種教學策略。這些教學內容都是在1節課或者是少數的幾節課中就可以完成。研究涉及的教學策略有行動遊戲、創設環境、數位遊戲、小組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有共同的特徵,即更多的以學生為中心,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和發展,並為學生主動的學習創設條件。在具體的一個研究中,研究者著重介紹著一種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習有何影響和效果,策略的實施有何困難,存在何種不足等進行剖析。

學生的學習與評估

學生的學習與評估是研究者關注的又一個熱點話題,一共有7份研究,中國內地(1)、臺灣(5)、和香港(1),的研究者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研究視角。研究的內容包括:討論學生該學些什麼,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準,學生的學習困難等方面。

    關於學生的學習內容,1位元中國內地的學者討論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學生到底該學些什麼的問題,通過對香港、臺灣和中國內地以及中國內地不同時間不同的課程內容的分析和比較,嘗試回答學生到底該學些什麼。

    5份研究,臺灣(4),香港(1),是對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準進行剖析。研究物件涉及了小學、初中和高中。其中,有臺灣學者的研究物件為臺灣的原住民的初中學生。4份研究探討的是學生的前概念,涉及到生物學話題有:H1N1、葉的構造、鯊魚與生物多樣性等。此外,另一位臺灣學者分析了學生對某一個詞彙:“分為”的理解。此外,另一位臺灣學者則嘗試剖析高中學生的論證能力,這一話題是近10年來目前國際科學教育界受到比較多關注的一個新話題。1份研究是由臺灣學者探討初中學生學習遺傳學困難的原因,為將來的遺傳學的教學和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綜合來看,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主要體現在中國內地學者與港臺學者之間。中國內地的研究內容依舊比較寬泛一些,臺灣和香港學者的研究關注點則更為具體一些。

課程發展與改革

8份研究關注的是課程發展與改革。研究由來自中國內地(4)、臺灣(2)、香港(1)和新加坡(1)的學者分享。涉及的議題有:課程開發、教材分析、改革的嘗試以及對課程改革的反思、評價和討論。

    1份來自臺灣和1份來自中國內地的研究者討論了課程的開發的話題。臺灣的研究關注與某一具體的教學內容(如能源議題),或者是某一具體的教學途徑(如開發蕨類生態園)來分析類似課程開發的措施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中國內地的研究則更多的是從寬泛的角度來剖析課程開發過程中應該關注的原則和策略。
    1位中國內地的研究者和1位臺灣的研究者都關注了課程建設中教材的議題。中國內地的研究者主要分析了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使用教程的誤區並提出一些規範使用教材的建議。臺灣的研究者則比較兩個版本的初中教材中,生態系統的能量一節在基本詞語、漢語和科學語言方面的異同。通過這樣的比較,旨在探析教材作為科學文本的展現方式,對學生認知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1份中國內地的研究介紹了中國內地某市在初中生物學科進行開發考試的探索和實踐。1份中國內地的研究則關注了老師對課程改革中,綜合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的態度和意見,另1份香港的研究則討論了初中課程改革中綜合科課程(如通識課等)對教師的教學帶來的挑戰,新加坡的研究則討論了在生物教育中整合生物倫理學的重要性。

課外教育

7份研究關注生物課堂外的學習,四地的學者和老師都有關注這個話題。按照課程資源的不同,我們將其分為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教育以及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教育。

     來自中國內地的2份研究和香港的1份研究介紹了開展生物科技活動或者是專題學習的經驗,這些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著眼於生物課堂教育以外,基本上是在校園範圍以內,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來完成。此外,這些活動一般都由一系列的小活動構成,幫助學生在課堂外學習和發展。

    來自臺灣的4份研究則是將視野轉向了校園以外,走進社區和動物園,學習者既有中小學生又有公眾。研究嘗試剖析動物園、社區、野生動物基地等對生物學的具體教育價值,與前述研究相似,研究者往往通過是選擇一個具體的學習內容,如:生物多樣性、昆蟲、環境教育等進行教育或者教學的嘗試,之後論證校外課程資源的價值和意義。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校外的課程資源對學生在概念、態度、認知方面的發展都有正面的價值和意義。

教師專業發展

相比之下,教師專業發展受到的關注並不多,一共是3份研究,中國內地1份,臺灣1份,香港1份。而且三份研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職前教師作為研究物件,研究的內容是關於職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態度的發展。

中國內地的研究討論了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過高校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進,推進理科職前教師的科學素養的發展。臺灣學者的研究是籍後認知能力為導向的教育實習課程來推動職前生物教師的動機信念、學習策略及教學知識。香港的研究是介紹了香港大學通過注入科學本質思想的課程內容和科學本質的教學錄影及反思性作業,來推動職前教師對科學本質理解。

 


Copyright (C) 2012 HKIEd APFSLT. Volume 13, Issue 1, Article 11 (Jun.,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