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和藝術管理人的不解緣 (27.10.2014) 數字和藝術管理人的不解緣 (27.10.2014) 藝術管理人每天都要面對數位,財務預算、票房報告等,解讀數字背後的意思,與數字結下不解緣! 為什麼數字重要? 因為它能呈現我們的成績,觀眾人數多代表我們有市場、高票房收入代表觀眾認同我們的價值。但我們也要關注數字的背後,觀眾數字只是購票觀眾還是包括了免費演出?高票房收入是因為多人買票、票價提高、還是因為演出季有特別大的製作? 那少眾或前衛的節目觀眾不多,如何展示成績?有經驗的藝術管理人會根據估算市場人數,決定演出多少場次和售賣多少座位,假如估算正確的話入座率也可以很高。通常入座率高或滿座的演出代表該節目受到歡迎、行銷有效,值得祝賀。我作為節目策劃人碰到這種情況高興之餘也會:a)考慮是否可以加場(滿足可能買不到票的潛在觀眾; b)考慮加場的經濟效益(會否增加還是減少了虧損); c ) 假如 b) 的答案是後者,反思我是否低估了市場 ,沒有把經濟效益最大化。 財務管理通過數字來體現和反映我們的管理理念,應該比較客觀。問題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但非盈利藝術機構以落實使命宗旨為目標,財務上的目標只是達到收支平衡。在制定財務預算的時候,非盈利機構計畫藝術活動所帶來的收入和支出本來不能平衡,一般需獲得撥款機構的資助才能達到收支平衡。2009年加拿大做了一個非盈利演出機構的調研,研究這些機構以什麼指標來衡量他們的成績,發現最廣泛被應用的指標是財務預算與實際收支的吻合程度(80%)。 有很努力進取的藝術機構成功開源節流,年終取得一點盈餘,實在值得我們的掌聲!但也有一些非盈利機構年年盈餘,因為在制定年度計畫和財務預算時超級保守,低估市場收入或者迴避藝術創新帶來的風險,年終時每年都「超額完成」。 藝術的本質就是創新,故此藝術機構必然會面對風險,如何正確估算風險、管理風險是藝術管理人的挑戰,但他也不是孤軍作戰, 因為這是董事的責任,董事局需最後負責。 不少藝術管理人很怕 KPI(主要表現指標), 因為他們認為非盈利藝術機構的成績無法量化量度。我同意藝術是主觀的, 所以藝術水準成就等沒有客觀的標準量度。但是非盈利藝術機構也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表現,它們的成績還是可以通過一系列預先設定的資料和其他指標呈現,關鍵是這些指標一定要能夠體現藝術機構獨特的使命宗旨, 所以應該由藝術機構自己制定,涵蓋數字(量化)指標,也包括針對藝術水準、觀眾反應、藝術家感受等方面的資料報告。有些藝術機構更成功把觀眾和藝術家的感受量化表達! 藝術管理人在擔任不同角色時對數位的態度也不同: - 受資助藝術機構管理者嘗試通過數位向撥款機構展現它們的成績
- 藝術撥款機構(基金會)的秘書處嘗試設計適合不同資助機構的成績表樣板,使數字(量化指標)能夠配合機構的獨特性質
- 藝術撥款機構(基金會)的委員會和評審解讀資助機構提交的「成績表 」,結合他們對機構的第一手瞭解作出判斷!對不少評委來說,數字只是他們參考標準之一,藝術活動的水準和機構對業界的影響也是他們作出判斷的主要根據。
數字是死的,不同的人解讀同樣數位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斷,如何在藝術管理層面解讀數字是值得一生學習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