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大跨院校研究:「人工青口」可監察全球海洋核污染

近日,海洋核污染的話題引發了全球關注。香港教育大學(教大)聯同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進行了一項跨院校合作研究,成功利用「人工青口」監測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過程快速而準確,有望成為監測全球海洋核污染的可靠技術。

 

由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胡紹燊教授團隊早年發明的「人工青口」,特性與天然青口相似,對金屬具有極強的吸聚能力,可以一次性檢測海洋中多種金屬的含量和持續變化,至今已在全球29個國家及地區應用。

 

針對海洋核污染的問題,胡教授的研究團隊於去年選定三種在核排放中常見的放射性物質(鈾、鍶和銫)進行測試,將「人工青口」放置於含有不同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海水中,以測試它們的吸收和釋放能力。經過一系列實驗後,團隊發現只需約七至八個星期,「人工青口」便能吸收放射性物質至飽和程度。團隊又將「人工青口」轉移至潔淨海水中,其早前吸收的核污染物質便會釋放,透過量度積聚在青口內的放射性物質含量,研究人員便能準確測量海水中核污染物的濃度和變化。

 

現時若要量度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變化,或需動輒收集數以百升計的海水,並須進行繁複的取樣及前期處理才能成事。相反,每個「人工青口」的成本僅為一美元(即約港幣八元),亦可省卻前期處理所需的人力和成本,故更適用於長期和大規模的核污水監測。

 

是次研究由胡教授牽頭,他表示:「核污水對海洋生態和人體健康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研究證實『人工青口』能突破傳統檢測方式的限制,有望協助各地政府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定期監察水域的核污染情況,以保障環境和食品安全。」

 

有關研究結果已通過同儕評審,並於國際期刊《海洋科學與工程學報》上發表,相關內容請參閱期刊網站:https://www.mdpi.com/2077-1312/11/7/1309

 

附件:記者會簡報及示範短片

 

—完—

教大聯同城大及港大進行一項跨院校合作研究,成功利用「人工青口」監測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過程快速而準確
教大聯同城大及港大進行一項跨院校合作研究,成功利用「人工青口」監測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過程快速而準確
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胡紹燊教授
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胡紹燊教授
城大化學系高志釗教授
城大化學系高志釗教授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楊一博士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楊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