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推動粵劇觀眾教育 鼓勵藝術家發展個人風格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粵劇傳承研究中心就「粵劇演員的個人風格」進行深入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普遍認同粵劇藝人需在演繹及唱腔上建立獨特的個人風格,惟受制於觀眾喜好、市場競爭及環境等外在因素,致部分藝術家未能充份發揮才能,演繹風格過於單一。學者建議當局改善資源運用,做好觀眾教育,令粵劇得以持續發展。
教大今日(7月11日)舉辦「發展粵劇藝術家的創造力和個人風格」研討會暨粵劇傳承研究中心工作發展匯報,公布研究詳情。大會亦邀得一眾新生代粵劇演員,就有關課題進行交流。
項目由研究資助局資助,並由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負責。研究人員以問卷調查了530位粵劇從業員(包括演員和樂師)、資深觀眾(例如戲迷會會員)以及粵劇初學者的意見。以七分為滿分、一分最低,了解他們對粵劇演員個人風格的看法。結果發現,所有受訪者皆認為粵劇演員應發展其個人風格,而非只模仿他人演繹(即價值觀,整體評分為5.28分);他們同時相信粵劇演員有建立自我風格的能力(即可能性,共5.25分)。至於是否認同現今粵劇藝人具有個人風格(即對演員的認知),評分則只有3.59分,反映新生代粵劇藝人的演繹欠缺創造力,未能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調查結果同時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目前的粵劇環境難以促進個人風格的發展(即環境,只有3.81分),這可能與觀眾不太看重粵劇演員的個人風格有關(即觀眾期望,4.36分)。
整體評分(所有受訪者) | 粵劇從業員 | 資深觀眾 | 年輕觀眾 | |
價值觀 | 5.28 | 5.21 | 5.36 | 5.23 |
可能性 | 5.25 | 5.40 | 5.31 | 5.19 |
觀眾期望 | 4.36 | 4.21 | 4.28 | 4.42 |
演員和觀眾相互影響 | 4.29 | 4.40 | 4.29 | 4.28 |
環境 | 3.81 | 3.73 | 3.71 | 3.86 |
對演員的認知 | 3.59 | 3.31 | 3.38 | 3.70 |
除問卷調查外,梁教授亦就不同粵劇藝術家演繹的錄音唱段進行音樂分析,了解唱腔相似性和差異性如何反映個人風格,並通過訪問本地資深粵劇從業員,調查香港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粵劇的發展。
負責調查的中心總監梁教授表示,他留意到新生代在演繹和唱腔上,傾向模仿一些成功的粵劇老倌,以迎合觀眾喜好及市場環境。他指:「粵劇藝人能建立獨有演出風格,對豐富粵劇的承傳與保育相當重要。千篇一律的演繹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入場,更會窒礙粵劇這門珍貴藝術的長遠發展。」梁教授同時認為,政府除了為粵劇演員提供演出機會,亦應集中資源做好公眾教育,提升觀眾的鑑賞能力,營造有利環境,使粵劇界繼續百花齊放。
他又說,粵劇教育應從小做起,並透露中心正計劃為中小學音樂教師提供粵劇教學及生命教育的培訓,提升他們在粵曲演唱、樂理、粵劇文化及粵曲教學法等方面的基礎技巧及理解,同時加強教師有關生命及文化教育的概念及實踐,令他們更有信心和能力教好粵劇。
-完-